内蒙古政策君 发表于 2022-1-14 02:13:00

鄂尔多斯重塑——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

内蒙古鄂尔多斯,被黄河“几”字弯包围,有8.7万平方公里。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羊绒制品产自这里。煤炭探明储量2102亿吨,约占全国六分之一、内蒙古二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4.9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过去提起鄂尔多斯,人们会想到“羊煤土气”。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经济结构偏散。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32%,煤炭及相关产业占经济总量的50%以上,可谓一“煤”独大,“挖煤卖煤”一度是鄂尔多斯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今日鄂尔多斯,正开启重塑之路……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763_1642097511080.jpg?width=1080&size=422616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234_1642097511539.jpg?width=1080&size=492385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470_1642097511988.jpg?width=1080&size=360117
马兰滩。(资料照片)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952_1642097512434.png?width=21&size=501
不想再当“偏科生”
煤,是鄂尔多斯绕不开的话题。市域80%的地下都有煤,远景储量高达万亿吨,还能挖很多年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312_1642097516223.mp4
这个地方,和你想象的不一样!这里,采用智能化数控系统;这里,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温暖。这是哪里,你猜到了吗?(经济日报记者禹洋、余健)

每天中午12点,是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的检修时间。井下110多米,矿长张立辉带领记者沿顺槽往前走,接近综采工作面。他说,只要采煤机一刀下去,就会有2000多吨煤掉落在运输机上,通过皮带运至煤仓,经洗选后拉到港口。
“我们是全电动车示范矿井,用神东与华为合作的‘矿鸿’实现了主运输系统的国产替代。”张立辉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上湾选煤厂年电力消耗减少8%以上,生产效率提升5%,日均生产时间缩短1小时,煤质稳定率由83%提高到95%。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董事长李新华说,总书记给内蒙古提出“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后,他们一直在思考煤炭企业怎么发展、煤炭经济往何处去,如何成为绿色、低碳、智能转型的标杆。
鄂尔多斯的产业“偏科”严重:我国的41个工业门类,这里有统计数字的仅28个,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的仅6个,超过10%的仅煤炭1个;单一化、重型化特征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路径转变首先是观念转变。从实际出发、蹄疾步稳,即便经济有一些小波动也不能改变方向。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正着力研究2022年各旗区的考核指标,全部指标瞄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150_1642097512585.jpg?width=1080&size=122913
鄂尔多斯草原 。(资料照片)
什么样的产业能够承载鄂尔多斯的未来?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是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本面。
“应以煤炭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鄂尔多斯市委党校政治学和法学教研部副主任钱格祥说,要通过煤炭业的重塑引领产业结构的重塑。
在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刚性约束下,鄂尔多斯有一批超千亿元大项目迟迟不能落地,一批化工项目由于能耗指标未落实难以按期投产。这座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在多种压力和约束下寻求最优解。
当地开始把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转化增值上。
“坚决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分道扬镳。”鄂尔多斯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王波说,以绿色低碳推进化工、冶金、建材、羊绒等传统行业的存量升级,以高端示范引领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的增量转型,以此加快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盛产煤炭的鄂尔多斯,开始围绕新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服务链。
“最关键的是从资源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千方百计抓创新。”鄂尔多斯市代市长杜汇良说。
2021年初,在鄂尔多斯全部4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不到20%。经过一年的规上企业“三清零”(无研发投入的清零、无研发机构的清零、无发明专利的清零)行动,已有26%的企业实现“三清零”,带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34.7亿元。
鄂尔多斯把创新驱动作为首要战略,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等举措;2021年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达到5.4亿元,未来将连续3年同比增长不低于15%;出台人才新政30条,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吸引各方面人才;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城市、国家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的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为优化产业布局,鄂尔多斯着力解决各旗区化工项目重复建设、配套混乱、缺少拳头园区和拳头产业链的问题,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与此同时,还提出紧盯“新特专高精尖”,打造特种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紧盯生命健康、半导体、航空材料等前沿领域,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从“原料”走向“材料”,鄂尔多斯煤炭就地转化率接近22%,2021年前三季度,全社会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74.1万吨标煤,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8%。
重塑的大幕,已经拉开。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240_1642097512976.png?width=21&size=501
倒逼!倒逼!倒逼!
倒逼,迎难而上摆脱“路径依赖”——
倒逼“逼”出了生产力
倒逼“逼”出了创造力
倒逼“逼”出了想象力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101_1642097523910.mp4
沙漠中的骏马图,长啥样?在鄂尔多斯达拉特光伏基地,19.6万块光伏板拼成一匹骏马图,驰骋在库布其沙漠。这是我国沙漠中最大的集中连片光伏基地,年发电量达到20亿度。(经济日报记者禹洋)
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万元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倍,人均碳排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9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86.7%,高于全国29.9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强度大、二氧化碳排放多、煤炭消费占比高,异常尖锐的能源结构性矛盾、颇为棘手的高碳排放问题,让鄂尔多斯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须做两手准备:不仅要和其他地区一样考虑产业如何减碳、降碳、脱碳,与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还要在主导产业被做“减法”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发展方式作出根本性转变的同时,鄂尔多斯人找到了那一抹亮色:以“双碳”目标倒逼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牢牢把握转型中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用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忠胜的话说,假如没有“双碳”倒逼,鄂尔多斯也能转型;但没有“严逼”,转型就缺少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缺失行动自觉的担当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黄伯韡说,“双碳”目标为我们真正打破“资源诅咒”、摆脱路径依赖带来新机。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221_1642097513136.jpg?width=1080&size=617175
鄂尔多斯东胜区月季文化公园全景。刘博仑摄
“倒逼”到什么程度?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但眼下,鄂尔多斯煤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的86.7%,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仍然偏小,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远低于国家对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的要求,新能源发展明显滞后,“倒逼”谈何容易!
这场变革不仅仅是能源问题或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系统性问题;“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先立后破,先构建起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再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鄂尔多斯市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绿色技术重要策源地。还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零碳产业园,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城市。
风、光、氢、储、车,是应对之前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而提出的。
重压之下,实招落地。五大产业的每条产业链都由市领导牵头,深入研究该产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格局与态势,明确鄂尔多斯的优劣势、找寻补短板之道,列出该链条每一环节的头部企业,有的放矢去招商,引来龙头企业后吸引上下游配套,逐渐从一家企业发展到产业链,再逐步壮大成产业集群。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785_1642097513459.jpg?width=1080&size=98888
乌兰木伦湖景观。刘博仑摄(中经视觉)
倒逼“逼”出了生产力。
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巴图塔村,“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供电之余,在采煤浅层塌陷区耕种,挖渠筑塘、种植果林,实现废弃土地再利用。
倒逼“逼”出了创造力。
为加快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加强科学理论支撑,鄂尔多斯于2021年9月成立碳中和研究院,这是内蒙古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伊始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实验室,互借优势增强创新能力。
倒逼“逼”出了想象力。
行至库布其沙漠中段,无人机环视达拉特旗上空,一幅由196320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图案尽收眼底。低空平视,一块块鱼鳞般的单晶双面光伏板,在沙土上错落有致地排列,随着阳光位置的变化,每分钟自动旋转两度,如影随形。光伏逐光板的一旁,立着四块菱形大牌子:沙变成金。
鄂尔多斯可利用土地总面积近400万亩,可开发光伏总装机规模约1.1亿千瓦;具备规模化开发风电项目的面积约6758平方公里,可开发风电总装机规模约1525万千瓦。在库布其沙漠实施的10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基地已全容量并网,成为我国最大的沙漠集中连片光伏发电基地。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林光互补,多元供电;驭风而上,驱光而行。这是“蒙古马精神”的汪洋恣肆,这是鄂尔多斯“气场”的伏脉千里。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305_1642097513667.png?width=21&size=501
“切肤之痛”后的生态优先
水与沙,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主角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439_1642097527854.mp4
“死亡之海”变身“生态绿洲”。这里是库布其沙漠。曾经,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如今,这里水沙共生,植被覆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经济日报记者禹洋)

“鄂尔多斯对生态有切肤之痛。在这里,生态建设永无止境,发生冲突时永远生态优先。”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晓峰说,其地理地貌可用两个“48%”来概括——48%是沙漠,包括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48%是丘陵沟壑区,这里的砒砂岩遇风就散、遇水就化,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
作为黄河流经第二长的城市,鄂尔多斯一直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视为重大政治责任。黄河河道自上而下呈“几”字形,鄂尔多斯处于黄河“几”字弯怀抱中,横亘西东的库布其沙漠与黄河比肩而行。水与沙,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主角。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659_1642097513917.jpg?width=1080&size=122245
鄂尔多斯市响沙湾旅游区莲花酒店。贾成钰摄(中经视觉)
“欢迎到黄河边看别样风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海更新了朋友圈:一幅黄河流凌图和一张沙漠雪景照片。他在黄河边拍下今冬的流凌景观,寒风呼啸,大片白色冰凌携厚厚积雪沿主河道流淌,蔚为壮观。
杭锦旗长期面临两难困境:堤坝内,凌汛期的黄河水多为患;堤坝外,占旗域面积52%的库布其沙漠干涸缺水。为防凌汛灾害,旗里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抢险加固堤坝,对杭锦旗本就薄弱的经济底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比邻黄河的库布其沙漠,则是距离京津最近的风沙源,生态环境脆弱无比,冬春两季大量风沙滚动进入黄河。
“过去这里没有春天,因为直到五六月份才会有些生机。”杭锦旗水利局原副局长杨永茂说。
“我这罗圈腿就是在沙漠里跑出来的。”杭锦旗吉日嘎朗镇黄芥壕嘎查43岁牧民额定生给记者端上了海红果和奶茶。
小时候放牧,干旱的沙漠植物少,吃骆驼刺长大的牛羊都瘦弱得很。额定生花六七天时间在沙漠挖深坑渗水饮牛羊,但过个十来天,水坑又被沙掩埋了。
困于水沙之间,杭锦旗人有了个大胆想法——挖渠引水,引黄入沙!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迎来春天的那一刻,杨永茂真正理解了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要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513_1642097514120.jpg?width=1080&size=179945
大沟湾风光。(资料照片)
“环境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很多人都曾觉得引黄河水是天方夜谭,和当年修穿沙公路一样。”额定生说的穿沙公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修建。
“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这首当地传唱的歌谣,唱出了彼时沙漠腹地农牧民们的无奈与苦痛。
1997年,杭锦旗动员全旗人民“想大的,谋远的,干实的,做没的”,齐上阵修建穿沙公路。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403_1642097514499.jpg?width=1080&size=150051
穿沙公路。(资料照片)
杭锦旗小伙子贾贝记得,开始修路时,8岁的他在修路起点——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上学。孩子们分年级去修路现场,两人一组给大人送水喝,或者给新栽的树浇水。
贾贝说,为避免“今天我修,明天沙埋”,人们想办法“北锁南堵中切割”,硬是在风口下布下2000多万公顷沙障,栽下几百万株树苗,花3年时间建成第一条穿沙公路。24年来,6条穿沙公路次第建成,库布其沙漠成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成功治理的沙漠。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822_1642097532272.mp4
“洪水猛兽”如何被驯服?鄂尔多斯有种资源叫做孔兑(蒙语,意为季节性河流),它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在达拉特旗,有十大孔兑,在鄂尔多斯治沙工程中立了大功。(经济日报记者禹洋)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801_1642097514797.png?width=21&size=501
不再“靠天吃饭”
从“苦沙久矣”到借沙生财,从“无中生有”到优中选精,从缺少财产性收入到盘活沉睡资源,是鄂尔多斯乡村振兴提升生产力、再造竞争力的生动写照
曾几何时,“靠天吃饭”是鄂尔多斯农牧民的生活常态。
“路、电、信息,是我们发展的三大阻碍。”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孟克达来回忆:买盒火柴要在沙里走十几公里;当地政府配给嘎查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牧民们看连续剧《霍元甲》正起劲,突然停电了,因为风力发电机不给力。
第一条穿沙公路修通后,孟克达来将媳妇娶进门。2006年,他从沙漠散居搬到当地政府建设的牧民新村,开饭店售卖自家牛羊肉。2012年,孟克达来和几户牧民一起搞起了牧家乐,经营沙漠徒步、滑沙越野、水上摩托艇等旅游项目,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他的母亲加入了“古如歌”团队,这种蒙古长调引来了游客、带动了餐饮住宿和游乐项目。
“完成脱贫攻坚仅仅是个开头。”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海军说,鄂尔多斯的乡村,需要精益求精,需要精雕细刻,需要文火慢炖。
这,无疑又是一次深度“重塑”。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466_1642097536496.mp4
山羊选美冠军,你见过吗?这种山羊产的白羊绒,一吨能卖到四五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经济日报记者禹洋)
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呼毕斯哈拉图是阿尔巴斯绒山羊的养殖大户。
这种山羊属肉绒兼优型珍稀品种,其羊绒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多次获意大利“柴格纳”奖。
“过去养羊粗放,为追求产量无序杂交,羊绒细度逐年变粗,卖不出好价钱,羊肉品质也不高。羊的数量多了,草牧场也不堪重负。这样算下来,其实得不偿失。”呼毕斯哈拉图说。
呼毕斯哈拉图是鄂尔多斯集团超细绒山羊推广牧户,更是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致富带头人,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安装了羊棚自动饲喂机、自动饮水机、智慧视频系统等多种现代牧场设备。他希望在养好阿尔巴斯绒山羊的同时,把草原保护得更好。
作为呼毕斯哈拉图的合作伙伴,鄂尔多斯集团绒纺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友说:“牧场活动及绒山羊养殖是羊绒产业链最前端,只有绿色生态的草原才能养育出优良的绒山羊。”鄂尔多斯集团推行优质优价补贴政策,根据羊绒不同细度给予牧民补贴,引导牧民走绒山羊养殖高品质发展道路。
当生态建设与产业构建相得益彰,乡村振兴的前行步伐迈得更为坚实。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163_1642097514937.jpg?width=1080&size=221332
鄂尔多斯的美丽河道。(资料照片)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802_1642097515192.png?width=21&size=501
重塑之路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285_1642097540241.mp4
绿撒鄂尔多斯。(经济日报调研组)
鄂尔多斯重塑之难自不待言。
这场深化改革动能转换、从数量型变为质量型的重塑,对于鄂尔多斯来说,痛点、堵点、难点都不少。
痛在创新能力支撑不足。创新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变量。即便在周边核心城市群中,鄂尔多斯基础研发投入强度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偏低,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的创新实力有待提升。
堵在要素制约趋紧。因为地广人稀,生产力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亩均GDP和税收贡献率小;水、土地、环境总量等指标捉襟见肘;劳动力人口供给不足、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难在找寻差异化竞争优势。鄂尔多斯与周边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工业基础都比较接近,产品同质化与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在产业、科技等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鄂尔多斯重塑之所以在难中求进、难中出彩,得益于在漫漫路途中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得益于把新发展理念这一“指挥棒”切实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明确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痛点即是攻坚突破点,堵点也是破难切入点,难点便是发力着眼点。
这是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的“重塑”。鄂尔多斯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以各领域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全面加强理念、科技、产业、制度、模式创新,充分激发活力。
这是增强发展整体性与协调性的“重塑”。鄂尔多斯将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关中城市群等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呼包鄂榆城市群,形成一体化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公共服务便捷共享。
这是精准发力的“重塑”。补足发展生产型生活型服务业短板,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错配、质量不优等问题;结合本地优势确立发展战略、找准真正适合的产业赛道;以硬实力和软环境吸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和人口。
这是久久为功的“重塑”。让新能源全产业链在鄂尔多斯扎根坐实、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给黄河“几”字弯区域带来一场发展理念的革新升级与示范;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促进人、自然、区域和谐共生,获得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平衡协调充分的发展。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959_1642097515328.jpg?width=1080&size=176067
鄂尔多斯城市景观。(资料照片)
通过开展二次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2年位居内蒙古自治区所有盟市首位。
“虽然初步取得了一点成绩,但鄂尔多斯的重塑才刚开始,远未到能松劲歇脚的时候。”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基本市情,瓶颈短板还有很多,营商环境、城乡发展协调性等要素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环境领域仍有不少弱项,只有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往前赶路,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新征程上,鄂尔多斯如一匹黑骏马,咬定目标,锚定方向,满载着豪情壮志,奔驰在草原大漠。
http://file.tax100.com/o/202201/14/525_1642097515576.jpg?width=1080&size=301168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郑波 陈力 陈莹莹 梁剑箫 禹洋 余健)
监制/代明
主编/王玥
海报设计/夏祎 高妍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鄂尔多斯重塑——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