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12 03:40:32

爷爷的红领巾

http://file.tax100.com/o/202112/12/140_1639251631495.jpg?width=900&size=38667
“爷爷奶奶,我回来了。”这天出差晚归,见爷爷屋里还亮着灯,我推门进去问候。
爷爷捧着茶杯,精神矍铄:“你不是去市局参加红色故事宣讲比赛,要明天才回来吗?”
我垂头丧气:“ 我…… 没进决赛, 就先回来了。”
“是没发挥好吗?”爷爷有些吃惊。
我更加沮丧了:“发挥得不错,就是……评委觉得我讲的《千里走单骑》故事不够红色……我是不是该换一个故事……”
“狭隘!”爷爷吹着短短的胡茬,瞪起眼睛,有些激动,“谁说一定要流血牺牲才红色?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无问西东》广为流传,我们福建‘西南联大’的故事怎么就不红色了?”
http://file.tax100.com/o/202112/12/562_1639251631700.jpg?width=714&size=63315
我赶紧给爷爷杯子里添水:“您别激动,后天县里还有比赛呢,我还讲这个故事。”
爷爷有些孩子气地叮嘱我:“ 一定还讲这个故事,千万别换啊!听我的!”
说起讲红色故事这事儿,还真得听爷爷他老人家的。
爷爷从检察院退休后,加入了刚成立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学生时代,我常常能看到爷爷:在清明节的烈士陵园、在儿童节的表彰讲台、在开学时的军训思教课……他是戴着红领巾的校外辅导员,为我们讲述大田的红色故事:革命烈士林大蕃,一门三英烈,北上抗日先遣队……他讲述的故事总能引得同学们时而侧耳倾听、时而激动鼓掌。那些陌生的人物、遥远的场景在他的讲述下历历如绘、栩栩如生。
2019年,三明市开展“风展红旗如画”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我捧着资料去找爷爷支招。当时已是92岁高龄的爷爷依旧思维敏捷,他和我从中共大田特支成立聊到第二集美学村,从林大蕃聊到陈嘉庚……最后指着这一摞资料说:“素材都是单薄的,想引人入胜,就要加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完整的故事链。”
回想起爷爷讲述里那些用心添加的小细节,让原本有些沉闷的故事变得跌宕起伏……我恍然大悟。
我选择了抗战时期第二集美学村航海科老师陈维风的故事。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形式,用年幼女儿的视角将故事展现出来。没有讲述经验的我有些忐忑:这样遥远的故事,虽然经过“改造”,听众们能不能听得懂,会不会有兴趣呢?
爷爷听了我的故事,抚着胡子说:“我先不发表意见,你讲给女儿听,只要她听得懂、愿意听,那就没问题!”
我拉着还在读小学的女儿,给她讲我写的故事。她听不懂的地方,我就修改……就这样,来来回回改了十多稿。终于,《千里走单骑》故事得到了爷爷和女儿曾祖孙俩的一致认可。
http://file.tax100.com/o/202112/12/576_1639251631962.jpg?width=640&size=22546
不久之后,当我在鸿图中学结束一场宣讲后,台下有位老人热泪盈眶向我走来。他握着我的手,说:“陈维风是我的老师。你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故事里演绎的他饱满鲜活,和我记忆中的老师,是一模一样的!”
这位老人,正是集美校友总会的会长任镜波老先生。
听着我激动的描述,爷爷难得地开怀大笑,转脸却严肃地叮嘱我:“千万不能‘一招鲜、吃遍天’,在对大田红色历史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多创作不同的红色故事。”
在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的那段日子里,我作为义务宣讲员,进学校、下乡镇、走机关,因人制宜,为不同群体的听众讲述不同内容的红色故事:为学生们讲述第二集美学村烽火弦歌;为老师们讲述战火中逆行回国执教的陈维风、俞文农;为机关干部们讲述陈嘉庚先生的廉洁生平……每次宣讲,灵魂深处那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都一同聆听历史的畅响,徜徉在家乡的红色记忆中。
作者:大田税务 高岚
(刊登于《海峡税务》2020年第11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爷爷的红领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