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1-21 03:10:16

《冬与狮》:这个冬天注定永载史册

http://file.tax100.com/o/202111/21/663_1637435415184.jpg?width=900&size=38667
近日,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长津湖》正在热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群众的热烈反响。与此同时,该电影的原著小说《冬与狮》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作者是著名作家、编剧兰晓龙。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如果觉得还不过瘾,可以追追这部刚上市的小说,从艺术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发生在1950年冬天的那场战役。
http://file.tax100.com/o/202111/21/705_1637435415362.gif?width=300&size=8399
http://file.tax100.com/o/202111/21/360_1637435415556.gif?width=300&size=8399
http://file.tax100.com/o/202111/21/262_1637435415699.png?width=902&size=751209
http://file.tax100.com/o/202111/21/173_1637435416181.gif?width=300&size=8399
http://file.tax100.com/o/202111/21/275_1637435416334.gif?width=300&size=8399
《冬与狮》的作者兰晓龙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曾经风靡一时的影视作品《士兵突击》。其中的主人公许三多所在的钢七连,其前身正是《冬与狮》里的第七穿插连。这显然是有意识地赋予某个番号一种神圣的使命,使其成为某种精神化身。可以说,钢七连正是赓续了抗美援朝时期第七穿插连的红色血脉,传承了抗美援朝的红色基因。
其实,大多数观众和读者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细节并不十分了解。很多人了解这场战斗主要通过魏巍写的那篇著名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上个世纪60年代的经典电影《上甘岭》,但是,再往下深入阅读魏巍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书籍的人,可能并不多。在这方面,兰晓龙承认,他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并不十分了解抗美援朝。正是这种写作态度上的谦逊,一下子拉进了这本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首先清空已有的关于这场战争的一些碎片化信息,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如同里面那个懵懂的小战士伍万里,进入到那一年的冬天。
这个冬天,异常的冷。最冷的时候达到了零下40多度。而志愿军战士,不少来自南方。新中国百废待兴,后勤保暖供应不足,给志愿军战士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电影《长津湖》里面有一句台词:“我们不只是要和美军斗,也在和老天爷斗”。这句台词可以说非常鲜明地指出了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不过,电影中呈现恶劣天气的场景并不多,也许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小说《冬与狮》,无疑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在其中,严寒的天气对志愿军的伤害,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冬天,充满了死亡。《冬与狮》中刻画了很多志愿军的死亡,这些死亡,无一例外,都是一种伟大的牺牲:无论是执行任务怕暴露行迹被活活冻死的,还是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被敌人炮火打死的,抑或是舍身炸桥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这里面,既有普通的战士,也有团参谋长这样的中层军官,还有自告奋勇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毛岸英,他们不分身份、不分级别,只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保家卫国。他们没有逾越过这个冬天,但这个冬天因为他们而永载史册。
作为一部小说,与历史书籍有别,作者并没有把笔触过多地放在双方的指挥官上。开始的时候,通过“泥土”这个意象,简单而又生动地刻画了美军主帅麦克阿瑟的傲慢和作秀,以及我方主帅彭德怀的朴实与沉稳。麦克阿瑟是故意踩着泥水,显示了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而彭德怀“农民的脸庞和身形,就像是土地本身”:双方形象的对比跃然纸上。随后,小说即把大量的篇幅用来描写参战的志愿军战士。小说以第七穿插连为主线,重点刻画了以伍千里、伍万里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热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
伍十里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但他的三个儿子百里、千里、万里,都是战士。伍家一门,前赴后继,舍小家保大家。不过这样的英雄形象并不是一开始就树立起来的,也不是高大全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三弟伍万里弃家从军,初始并不是为了保卫国家,仅仅是为了获得二哥的认可。而二哥伍千里,一心希望三弟活着回家,弥补无法对父母尽孝的愧疚。随着战争的推进,战友们的以命呵护,伍万里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从一个二楞子小兵,成长为一个成熟、坚定的战士。这其中,蕴涵着一种传承,既有志愿军精神的传承,也有家的传承。从十里、百里、千里到万里,从父辈的渔民到子辈的战士,一代又一代,这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传承。
小说以回家始,以回家终。开始的时候,伍千里带着大哥伍百里的骨灰回家,结局的时候,是伍万里带着二哥的骨灰回家。回家,是一项庄严承诺。抗美援朝,为的是保家卫国。保家是为了能够回家,因为家是爱的港湾,是烈士的安眠地。传令兵临死之际,向着国家的方向;炮排的老战士雷公,牺牲的时候,说的是“不要把我留在这”,要求的还是“回家”。某种意义上,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关于回家的故事,既是回“国家”,也是回“小家”,个人和集体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从新闻中看到,专机接送抗美援朝的烈士回家,这是续篇,英雄回家的故事仍然在上演。
小说除了正面刻画中国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不怕牺牲之外,也花了不少着墨描写美军对于战事的态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象征物是酒瓶,从一开始的和平狂欢的酒瓶,到最后献给死去战士的圣诞礼物的酒瓶,深刻地揭露了美军战士的厌战情绪。正是这种情绪,决定了美军从一开始投入这场战斗,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此外,小说客观地呈现了美军装备的精良和后勤工作的扎实,由此也更衬托了志愿军战士条件的艰苦和意志的坚定。小说还着重描写了两位美军战士小杰登和布雷登,作者并没有把他们丑化为胆小之辈,而是同样以一个军人的姿态对对方的英勇精神予以肯定。正是美军这种达到人类勇敢极限的表现,更加突出了志愿军超越人类极限的大无畏精神。
小说不仅仅描写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也有很多暖心的情节。看过《长津湖》电影的观众,应当对里面的那条红围巾有深刻印象:那是志愿军登车时,一个小姑娘扔上去给战士作为保暖物件的,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的一抹红色,是众多男性硬汉中的一丝女性柔情。但是,电影里,红围巾只在开始出现过,后面就没有交待了。此次看了《冬与狮》,方才解答了心中疑惑。这红围巾后来被用来作为炸桥的绾索了。“好看玩意千千万,可只有它有份派这个用场。”其美学意义升华为极具牺牲价值的精神意义。
这部小说,贡献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使我们对抗美援朝的了解更加的具象化。其中,最惊心的战斗场面,是人与坦克的以命相搏,是气和钢的正面对抗;最惊险的突击方式,是从悬崖峭壁一滑而下;最艰辛的任务执行,是找了半天大部队企图汇合,却单独穿插了好几场恶战,协助了很多落单的友军打赢了一场场惨胜,最终反被大部队找到;最催泪的队伍整顿,是从一个新人的入伍仪式,到只剩一人的接受检阅;最悲壮的故事,是试图穿越冬天的“狮子”,被留在了冬天,成为了冰雕。
都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那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对于1950年奔赴朝鲜战场并牺牲了的志愿军战士个体来说,这个冬天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冬天。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年冬天,他们正年轻,他们如同猛狮,穿过冰雪,在山林中跃进,扑向敌人,扑向生命的终点,铸就成不朽的丰碑…
他们生命的终点,是我们的起点。他们铸就的丰碑,永远是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作者:莆田税务 林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冬与狮》:这个冬天注定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