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0-22 02:30:14

賨读党史 税月同行 | 立足百年新起点,百名党员读百年(九十七)

http://file.tax100.com/o/202110/22/532_1634841011751.gif?width=640&size=42890
http://file.tax100.com/o/202110/22/828_1634841011959.png?width=1080&size=566851
铭记重要论述
坚定理想信念 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20世纪30年代,嘉陵江畔的红岩嘴山谷,有一处开垦不久的花果农场。1939年秋,面对日寇轰炸的威胁,年初成立于重庆市区的中共南方局在农场主人、爱国知识妇女饶国模的支持下搬迁至此,“红岩”之名从此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革命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相似,红岩精神同样以地名命名,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革命斗争形成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红岩精神”,勉励广大党员干部“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驻守8年,高举抗战民主旗帜,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政治民主和抗战胜利以及战后中国光明前途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此过程中培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还产生了影响几代人的《红岩》小说及相关作品背后的故事,烈士们的真实事迹远比艺术加工更加感人,‘狱中八条’作为烈士们临终前给党留下的血泪嘱托,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9年4月,习近平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正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诗中所写:“红岩荒谷耳,抗日显光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初期,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南方局以这片原本只是“荒谷”的小小农场为据点,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决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国统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极其艰险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开展工作,培育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解放战争后期,曾在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被捕的共产党员及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经受种种酷刑折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人生壮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红岩精神。
崇高思想境界是红岩精神的品格。抗战时期,为打败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周恩来临危受命来到国统区,毅然站到维护、巩固和发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最前线。南方局在复杂局面下坚持寻找沟通渠道和政治利益的平衡点,以斗争求团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后,被国民党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数百名革命志士不屑高官厚禄,无惧酷刑折磨,坚持斗争到底,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用鲜血和生命总结出“狱中八条”,展现了共产党人坚韧的斗争意志和坚定的斗争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是红岩精神的灵魂。在艰苦斗争过程中,南方局共产党人始终抱定“为了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其中,廖承志一生7次坐牢,但从未对革命前景感到悲观;吴玉章面对国民党多次拉拢,始终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张文彬被捕后仍鼓励同志,留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誓言。
巨大人格力量是红岩精神的特质。抗战期间,南方局以民族大义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团结国统区抗日民主力量,积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国统区共产党人,推动建立了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中国民主建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民主党派;抗战胜利后,又进一步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于党的周围。
浩然革命正气是红岩精神的风骨。当年,南方局共产党人始终处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他们善处逆境,坚持真理,坚守正义,敢于斗争,勇于牺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与此同时,也正是这股正气,让活动于国统区的共产党人得以“出淤泥而不染”。当年,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纸醉金迷,物欲横流。战斗在国统区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巴山蜀水埋忠骨,红岩精神代代传。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红岩精神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新中国成立起,“江姐”江竹筠、“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便一直传颂于一代代人之间。“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在红岩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谱写了一曲余音不绝的英雄赞歌。
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应当学习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奋斗目标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远大理想,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file.tax100.com/o/202110/22/118_1634841012161.gif?width=558&size=174651
党史上的今天
1949年
10月21日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

2001年
10月21日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江泽民主持会议并讲话指出,只有使国际社会的广大成员都受益,经济全球化才能顺利地推进,世界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2004年
10月21日 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决定从2005年1月起,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2013年
10月21日 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习近平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人员工作方针。

2016年
10月21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讲话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选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http://file.tax100.com/o/202110/22/836_1634841012436.gif?width=558&size=174651
http://file.tax100.com/o/202110/22/307_1634841012528.jpg?width=1080&size=69832

书记读党史
蔡和森的英雄母亲
大家好,我是国家税务总局岳池县税务局罗渡分局支部党员何志龙。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蔡和森的英雄母亲的故事。
在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赴法勤工俭学渐成热潮。1919年7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积极倡导和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蔡和森鼓励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一起赴法,已经55岁的母亲,对远渡重洋有所顾虑。蔡和森之所以鼓励母亲一起赴法,一是为了唤起国民的觉悟,使女界同时进化,二是他深知坚强的母亲能够克服远途劳累以及在异国他乡的困难。1919年12月25日,上海杨树浦码头,蔡和森与母亲、妹妹一起登上法国邮船,同行的还有30多名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经过整整35天的海上颠簸,他们终于到达法国。
为了学习法文,蔡和森进了男子公学,葛健豪、蔡畅、向警予则一起进了女子公学。每每遇到读不准的法文单词时,葛健豪就让子女们给予辅导,最后终于通过了语言关。
蔡和森告诉母亲,法国人民喜爱中国的湘绣。这位乐观的革命妈妈白天上课,晚上抓紧时间刺绣,用换来的钱贴补家用,除了供儿女们正常开支外,还拿剩余的钱资助他人。
由于母亲的悉心照顾,蔡和森得以专心致志地“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半年多时间里,他译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作品。在子女的影响下,葛健豪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蔡和森、向警予先后回国,参加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葛健豪则留在法国坚持勤工俭学,同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直到两年后才辗转回国。
从1919年到1920年,全国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达1600多人,而最受世人瞩目的就是这位革命母亲葛健豪。湖南《大公报》在关于留法勤工俭学的报道中称赞道,“最钦佩的还是两位,一是徐君懋恂(徐特立),一是蔡君和森之母。”后来,蔡畅谈到母亲赴法勤工俭学时,称赞这是一个惊世之举,“葛健豪老当益壮的英勇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鼓舞我们青年一代艰苦奋斗的榜样。”
好,各位听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http://file.tax100.com/o/202110/22/658_1634841013317.gif?width=558&size=174651

来源:广安税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賨读党史 税月同行 | 立足百年新起点,百名党员读百年(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