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政策君 发表于 2021-9-4 00:50:10

税收助力描绘“向海图强”蓝色画卷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4/916_1630687808334.jpg?width=1080&size=71758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4/226_1630687808593.jpg?width=800&size=62763
舟山市税务部门立足职能,统筹优化资源,改进和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税收服务,支持涉海企业做优做强,助力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

助力转型
远洋渔业持续深耕
01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4/225_1630687808841.jpg?width=1080&size=111786
在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码头上,数千吨金枪鱼、鱿鱼正通过起重机转运进冷库。作为国家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该基地已初步形成集远洋捕捞、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交易贸易于一体的全链式供应链发展模式,产业集聚效应日趋凸显。
为了让远洋鱼货“保得鲜、流得快、卖得俏”,浙江“大洋世家”“大洋兴和”“大菱海洋”等企业正抓紧加大技术投入,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合作平台项目等方面完善产业布局。其中,浙江大菱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着力转型升级,开启远洋食品企业逐梦深蓝的正向探索。“去年企业享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408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又享受了163万元,这为我们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提供了不竭动力。”公司负责人曾岳祥表示,企业正着力改造、新建一批数字化管理的超低温冷库,确保远洋鱼货高效保鲜。
在助推远洋渔业基地全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税费优惠的加持,舟山市税务部门还建立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升级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税联盟”服务专班,为涉及复杂涉税事项的企业提供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办理服务,为涉及远洋运输、跨境交易的企业提供外语政策解读,帮助企业向着“互联网+水产加工”的现代化渔业发展目标扬帆逐浪。

助力蓄能
海工装备制造迈入“高精尖”
02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4/680_1630687809107.jpg?width=1080&size=149152
近日,舟山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承接的全国首座“浮式海上风电半潜式基础平台”正式建造完工并装船下水。该平台将作为承载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平台,应用在长江三峡广东浮式海上风电项目试验样机工程中,每年可为3万户家庭提供绿色清洁能源。
“区别于固定式风机组基础平台,海上风电基础平台要经受住海上风浪和洋流的巨大冲击,在建造过程中要克服金属疲劳、腐蚀、运动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技术要求很高。”公司相关负责人吴清清表示。近年来,惠生海洋工程全力攻坚浮式项目,在我国浮式风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企业前期投资巨大,又要持续投入研发,生产压力一直存在。税务专业力量的支撑作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每年研发费用投入都占生产成本的15%以上。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部分提高到100%以后,公司所得税税前扣除成本费用多了近850万元,预计可减税146万元。”吴清清算了一笔账。
在这一过程中,舟山市税务部门一方面通过税企座谈,听取企业关于新旧政策转换、优惠政策理解适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线上线下各类纳税人培训,针对性开展“点对点”“一对一”专项辅导,以税惠赋能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乘风远航,舟山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迅猛,截至2020年底,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累计获评代表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最高水平的首台(套)产品11项。其中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自主创新脱硫塔安装技术和加装旋转风帆技术科研成果,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大型矿砂船安装旋转风帆业务。该公司财务负责人林丽莎表示,企业今年已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615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542万元等多项税惠政策,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助力研发
“蓝色药库”蓄势待发
03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4/315_1630687809365.jpg?width=1080&size=77913
一条鱼的价值有多少?舟山市常青藤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已经做了十多年的相关研究。2009年,从事蟹肉制品出口的常青藤从不起眼的边角料里捕捉到了生物医学的商机,毅然走上了对“肽”类产品的研发。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一旦失败,企业就面临破产风险。“税务部门知道后,大力支持我们发展。2018年,我们在税务部门帮助下进一步规范建账,当年度实现了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160余万元;疫情期间,公司销售一度停滞,获得困难减免40余万元,类似的帮助还有很多。”企业董事长叶常青感慨。得益于税收及时的“帮一把”,常青藤多年卧薪终于取得成功,推出牡蛎肽、海参肽等多款肽类产品的终端品,成功注册“海贵族”商标,越来越被市场认可。如今,该企业已完成了利用海洋低值生物资源,生产高附加值海洋生物制品的最后一个阶段目标,可将每吨几千元的海产品边角料,加工制成每吨达12万-15万元的蛋白肽产品。
同样有获得感的还有浙江仟源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2020年度我们仅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就达到1200万元,由此减免的税收为我们引进技术和输出产能提供了强力保障。”企业财务负责人徐潇表示。该企业生产的天然海洋药物原料药盐酸氨基葡萄糖占市场份额百分之五十;天然矿产药物蒙脱石散中标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名录,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已占领市场份额三分之一。
主动进企业调研,问需求、送政策,舟山市税务部门开展“税收政策咨询定制服务计划”,为海洋生物医药企业量身提供税收政策辅导,让企业便捷、持续、精准、集成地享受到税收服务,助力新兴企业站稳走好。如今,在舟山普陀,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已全面打开,以浙江荣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丰宇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药品规模化精深加工群体已建立。

助力开放
油气产业集群呈现“油光异彩”
04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4/844_1630687809579.jpg?width=1080&size=286307
更加开放的政策,孕育更加深入的探索。浙江自贸区自挂牌以来,围绕油品油气产业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不断对该领域改革开放进行深入探索,政策红利正在加速释放。
2020年1月起,国际海事组织决定开始对国际船舶实施低硫排放标准。同年,舟山市税务部门推动对国际航行船舶加注燃料油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在自贸区落地,进一步助力保税船用燃料油从依赖进口转向“自给自足的外部供应”。“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自贸区与新加坡等港口之间的燃油价差进一步收窄。”浙江自由贸易区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局商品交易高级主任吴刚良说。
而对油品企业来说,出口退税为他们带来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动能。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规模,2020年出口退税达到6037万元。企业利用这笔费用上线了年产300万吨的原料预处理装置,首创了“焦化蜡油进再分塔回炼”流程,在实现自主供料的同时大幅提升原油处理能力,一年节约成本650万元左右。“税务部门主动压缩出口退税时限,出口退税款的快速到账,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企业负责人夏强斌说。
除了退税金额的加速到账,舟山市税务部门还为企业提供“服务前置、流程跟踪、后续响应”的全流程服务机制,为首次办理低税燃料油出口退税业务的企业提前辅导政策和操作流程,随时提醒风险事项,在线迅速反馈审核结果,最大程度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在政策红利的吸引下,浙江自贸区内炼厂积极投入低硫燃料油生产,大大增强低硫燃料油供应能力,同时也带动油库经营企业积极申请新建扩建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市场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
供稿:市局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税收助力描绘“向海图强”蓝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