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读党史 税月同行 | 立足百年新起点,百名党员读百年(六十七)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3/430_1630624504183.gif?width=640&size=42890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3/261_1630624504514.png?width=1080&size=566851
铭记重要论述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十二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那火热的建设年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科技工作者,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从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当时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同、集中攻关……“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所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强大精神力量。
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特别是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不仅创造了一个个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培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这一座座精神丰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砥砺前行,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从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万米,到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从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着陆,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一个个辉煌成就见证“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传承,增强着中国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不懈奋斗;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直到今天,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里,墙面的标语依然醒目:“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我们就一定能为建成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3/391_1630624504895.gif?width=558&size=174651
党史上的今天
1945年
9月2日 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到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解放区已有19块,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和抗日战争前相比大大增加。这为在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基础上,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958年
9月2日 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1978年5月1日改称中央电视台。
1980年
9月2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要求从1981年起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开。
1997年
9月2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选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3/576_1630624505221.gif?width=558&size=174651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3/583_1630624505506.jpg?width=1080&size=82384
书记读党史
两件“礼物”
大家好,我是国家税务总局广安市广安区税务局机关第三支部书记李艳萍,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两件“礼物”》的故事。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创办陕北公学。陕北公学简称“陕公”,是我们党根据抗战形势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学校。
1938年4月1日,陕公举行第二期开学典礼。毛泽东参加典礼并发表讲话说:“中国共产党对于今天的开学是很高兴的,因此,我很光荣地代表中国共产党欢迎各位同志。像那天我说过的,你们不为升官发财,而且,准备着或者正在准备着牺牲生命参加抗战。你们这样的一千五六百人,为什么不到别处去,而到这里来呢?我想是由于你们对共产党的信仰,如果不是中共中央在这里,你们不会来的。”
面对学员,毛泽东讲道:今天陕公开学,我应当送点礼物。但是,我没有多少东西,只能送你们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我的礼物就是这两件,好,不好,你们再想一想。我想是有用处的,只要我们有一个一致的政治方向,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而且坚持这一方向和作风,就可能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历史和事实证明,毛泽东送给陕公的两件“礼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两件法宝。今天,我们要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两件“礼物”仍是鞭策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奋斗者的法宝。
好,各位听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3/112_1630624506424.gif?width=558&size=174651
来源:广安税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