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策君 发表于 2021-9-1 02:55:23

两位扶贫干部牺牲前的最后嘱托,看哭所有人……

2020年12月1日,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传出一张纸条。

看到纸条上颤抖的笔迹,
很多人忍不住哭了:
“把自评报告交宋部长。”
“明年牛产业要做大,
菊花产业要做强……”
最后的话,他留给了妻儿:
“好想一家人一起吃顿饭,
我去买,给你们做……”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540_1630436116720.jpg?width=1080&size=90988

纸条的主人名叫邱军,
在距离挂职期满还有最后40天的时候,
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纸条上这些歪歪扭扭的字,
成了这位“80后”扶贫干部留给这世间
最后的嘱托……

2021年8月6日,
第九号台风“卢碧”来袭,
冲在抢险一线的村党支部书记
孙丽美突然被洪水卷到涵洞里面。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孙丽美对来救她的同事大喊:
“不要下来,不要下来!”
没来得及留下更多的话语,
洪水就没过了她的头顶……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802_1630436116994.png?width=1080&size=725875
邱军/孙丽美

邱军离世时,只有39岁,
孙丽美牺牲时,只有44岁,
他们虽相隔2000多公里,
却都干着扶贫这同一项事业,
他们更有着同一个名字:共产党员!

01/
他们奔波忙碌的身影不同
却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
2018年12月,
37岁的邱军从中国化学工程
所属东华公司来到甘肃省庆阳市
华池县担任挂职副县长一职。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122_1630436117516.jpg?width=1080&size=96459
华池县是孕育了“南梁精神”的革命老区,
抱定“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信念,
邱军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大山里,
一路走着看着,
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
“贫穷不该是革命老区的代名词。”

在上任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邱军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了
华池县1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
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
他学会了华池方言,
手里的扶贫笔记更是记得密密麻麻。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987_1630436117818.png?width=1080&size=700399

邱军将扶贫战役的第一枪,
瞄准华池县大片的天然草场。
经过充分论证,他大胆提出:
建奶牛饲养场,开展规模化养殖。
老百姓没有钱,
邱军去争取产业扶持资金;
没有养殖知识,
邱军张罗着组织养殖培训;
没有销路,邱军亲自跑市场。
就这样,他带领162户贫困户
依靠牛产业发起了“牛财”。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165_1630436118315.jpg?width=1080&size=81869

紧接着,邱军的目光
又被华池一座座荒山吸引,
他再次找到了一剂扶贫“良方”——
建钢架大棚,发展沙棘产业。
不到半年的时间,
62座钢架大棚拔地而起。
沙棘育苗和金丝皇菊种植产业
在村里落了地。

有了好的产业、特色产品,
如何让“山货”出山?
2020年,邱军又做起了网络直播,
卖力地向网友推荐着华池特产。
就这样,在钢架种植大棚中,
在新盖的养殖场里,
在推销特产的直播间中,
到处都能看到这位
搞项目管理出身的副县长的身影。

凭着一腔热情和一双脚板,
邱军从一个“外村人”
变成了一个“村里人”。
而在相距2000公里以外的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古县村,
刚上任的村支书孙丽美
正面对着千头万绪的工作
和村里百姓的质疑。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869_1630436118628.jpg?width=1080&size=91030

2018年,41岁的孙丽美
高票当选古县村的党支部书记。
她刚上任时,
古县村甚至连路灯都没有,
孙丽美当选后,很多人议论纷纷:
那么多任书记都没搞定的问题,
她一个女书记能行吗?

孙丽美迈出的第一步,
就是拆除堂哥违规建起的蔬菜网套厂。
拆违先从“自家人”拆起,
她打出的第一张牌,
就让村里人刮目相看。

古县村村民以种菜为业,
孙丽美上任后,
带领大家建蔬菜冷库,
对接农业开发公司,
争取资金进行水利修复和农田改造,
成功破解了蔬菜储藏难、
销售难、灌溉难的问题。

今年8月,就在孙丽美牺牲的前一晚,
她想的还是村里的发展规划:
年底前硬化一条215米的土路;
开发后山的100多亩荒地,
用于建设现代农业项目……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
邱军和孙丽美,
他们忙碌的身影虽然不同,
但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
绝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
绝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02/
他们心里装着的都是老百姓
唯独没有自己……
2018年年底,
刚到华池的邱军来到贫困户张应芬家。
了解到她上高三的女儿刘荣艳
因为精神压力太大无法正常学习,
他专程跑到学校开导她,
帮助她顺利考上大学。
2020年,张应芬的儿子刘国荣高考,
邱军又一次忙前忙后。
一天打了好几个电话,
帮着填报志愿。
刘国荣被常州大学录取后,
邱军看他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
又自掏腰包,
给他买了一双皮鞋、
一双运动鞋和一个行李箱。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123_1630436118911.jpg?width=1080&size=79561

后来,当张应芬和儿子听说邱军
收藏在购物车的新鞋一直没舍得买,
直到他被送进医院,
穿的还是那双修了两次的旧皮鞋时,
母子俩泪如雨下……

就是穿着这双旧皮鞋,
邱军到城壕镇调研脱贫攻坚52次,
走遍了全镇1134户贫困户;
就是穿着这双旧皮鞋,
邱军一趟趟跑前忙后,
组织了华池县千余名贫困青年
参加技术培训,有了一技之长;
就是穿着这双旧皮鞋,
他一次次跑学校看望师生,
组织单位给孩子们捐赠图书……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347_1630436119198.jpg?width=760&size=72571
在华池县挂职扶贫的两年多时间里,
邱军与家人相聚的次数屈指可数,
他发的65条朋友圈里,
其中64条是关于扶贫的,
只有一条留给了自己刚刚出生的儿子。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170_1630436119524.jpg?width=1080&size=109738
在这朋友圈下,
邱军的统一回复更是感动了所有人:
脱贫攻坚胜利在望,
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短短的一句话,饱含了一位父亲、
一位扎根山区的扶贫干部
最大的愿望、最深的期许……

而在远隔千里的福建宁德市霞浦县古县村,
当村民们为“阿美”整理遗物时,
她的一双特殊的鞋
让在场所有人顿时心疼落泪……

2019年4月,孙丽美右脚肌腱断裂,
当时正值G228国道项目土地征迁,
医生建议她休养3个月。
可做完手术只休息10多天,
孙丽美就又出现在了村里……
原来,为了能回村里上班,
孙丽美特地上网定制了一双大了两码
可以固定脚踝的鞋子。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963_1630436119796.jpg?width=1080&size=96950

那些日子里,
孙丽美穿着这双特殊的鞋,
一瘸一拐地往山上跑,
一天跑了十几户人家,
挨家挨户地做调查。
每一户村民的种植品种、土地性质,
全部一一详尽记录。
村民们心疼她又红又肿的脚,
可她心里想的是必须把工作做细做实,
村民们签下征地协议书的那一刻
才都能够安心、放心。

很多村民一说起孙丽美,
都不约而同提到村委楼
二楼便民服务窗口的第一个位置。
为了离村民更近一些,
孙丽美上任第一天,
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服务窗口。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972_1630436119992.jpg?width=1080&size=104813

在任上的三年时间里,
她把便民服务窗口当成自己的家,
村民办事随到随办,
谁家有难处随叫随到。
跟邱军一样,翻看孙丽美的朋友圈,
几乎每条都跟扶贫有关,
跟老百姓有关。

悠悠百姓事,枝叶总关情。
透过这些点滴,
我们可以想象邱军和孙丽美
是如何走遍脚下的土地,
如何走进每户人家、
走到老百姓的心里。
他们虽然战斗在不同的岗位,
但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
挂在心头。

03/
他们倒下时身影不同
却有着同样的壮烈和英勇
2020年11月,
就在华池县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
邱军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住院后,他的病情愈发加重,
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

2020年12月1日,
刚做完手术的他向护士要来纸和笔,
写下了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嘱托。

邱军离开的时候,才39岁。
或许,他是带着些许遗憾走的:
盼着给妻儿做顿饭的简单愿望,
终究没能实现。
还有那双心仪已久的皮鞋,
妻子帮他买来了,
可由于他的身体已经发肿,
终究没能穿上……

但邱军,应该也是带着安慰走的,
来到华池的这两年,
他的脱贫蓝图一一变成现实。
2020年年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等来了华池县56个贫困村
全部脱贫,
实现了整县脱贫的历史时刻!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303_1630436120302.png?width=1080&size=1369160

这张照片,
是孙丽美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画面。
今年8月,台风“卢碧”来势汹汹,
6日下午,孙丽美与同事已经成功将
低洼地区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但不放心村里农田的孙丽美
又带着三名同事
再一次冲进了雨幕中。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
踩在水泥桥的礅子上
清理堵塞了涵洞的淤积物时,
孙丽美突然被湍急的洪水卷到桥下,
河水瞬间没过了她的胸口。

孙丽美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是冲着跳下来营救她的汤辉大喊:
“不要下来!不要下来!”
回忆起这生死离别的瞬间,
汤辉泣不成声:“我就看着她,
在我的视野里面消失掉,
再也拉不到了…… ”

孙丽美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4岁。
她的牺牲,
留给了家人、留给了村民们
太多的遗憾和伤痛……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130_1630436120999.png?width=1080&size=594630

这张全家福
是孙丽美全家最后的合影。
她曾答应丈夫和儿子,
有时间一家人去武夷山玩。
可如今,丈夫和儿子再也等不来
她完成这一约定;
古县村的父老乡亲们,
也再不能在便民服务窗口
看到她的笑脸、忙碌的身影……

可阿美曾为之奋斗的古县村,
已然是改头换面。
人均年收入从三年前的1.8万元
提高到2.4万元。
“阿美”最记挂的那条215米的泥土路
已经开工硬化了,
古县小学门口沿河的护栏
也要开始建设了……

这就是邱军和孙丽美的故事,
他们都是我们身边平凡的人。
他们是普通的丈夫和妻子,
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
更是把老百姓当亲人,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的
中国几百万一线基层干部中的一员。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情,
全部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路上,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留给世界的仍然是冲锋的背影……

04/
他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老百姓永远把他们记在心里
2021年6月,
邱军一岁的儿子,
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两双精美的绣花小布鞋……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960_1630436121541.png?width=612&size=473537
张应芬一个人坐车走了一千多公里,
从甘肃华池赶到了安徽合肥。
她要赶在邱军儿子一岁生日时,
送上自己的这一份心意……

8月7日傍晚,
古县村村民自发来到事发的水泥桥处,
为孙丽美献上黄白菊花。
“阿美,你在那边好好休息。”
“她真的为我们村做了很多很多事,
是村子的好女儿。”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187_1630436121858.jpg?width=650&size=67585
孙丽美已经牺牲20多天了,
但“阿美”这两个字,
仍然是每一个古县村村民
不能提及的痛……

邱军走后,
妻子找到了这样两张照片:
一张是邱军的父亲,
一张是十几岁时的邱军。
父亲曾在派出所工作,
也当过村支书。
邱军常说,他很崇拜父亲,
想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159_1630436122105.png?width=1080&size=799437

孙丽美走后,她81岁的老父亲
时常一个人拄着拐杖站在门口。
一说起这个让他骄傲的女儿,
这位古县村的老村支书,
顿时老泪纵横:
“她身为共产党员就该冲锋在前。
为了公家的事,她走了,
走得值……”

年轻的邱军和孙丽美
都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他们成为了父辈那样的人——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吾国吾土、吾家吾乡,
故乡的泥土就是初心的归处……

今天,中国已经庄严宣告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而全国近300万战斗在最前线的扶贫干部、
第一书记仍然以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为老百姓点亮幸福明灯,
为乡村振兴接续奋战!

今天,让我们谢谢他们,
感谢他们用这份奋不顾身拼搏的赤诚,
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全都洒到了
脚下这片多情的土地……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474_1630436122679.jpg?width=1080&size=23832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进入《时代楷模发布厅》
央视频直播间
↓↓↓
http://file.tax100.com/o/202109/01/661_1630436123103.jpg?width=1050&size=4953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位扶贫干部牺牲前的最后嘱托,看哭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