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8-12 13:50:45

賨读党史 税月同行 | 立足百年新起点,百名党员读百年(四十八)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2/931_1628747442916.gif?width=640&size=42890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2/612_1628747443020.png?width=1080&size=566851
铭记重要论述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既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成功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从而更好地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
始终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我们党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性提出“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新时代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都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民、安民、富民、乐民”等思想的滋养,得到了“合则强,孤则弱”等思想的启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四个讲清楚”,既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基于传统、跨越时空、融通中外、贴近当代、富有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路径。我们要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判断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来源人民网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2/484_1628747443492.gif?width=558&size=174651
党史上的今天
1921年
8月11日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

1945年
8月11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指示》,指示全党全军立即争取和保卫抗日胜利果实。

2015年
8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明确中间价报价参考前一天收盘价。2016年2月,形成“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选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2/965_1628747443835.gif?width=558&size=174651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2/123_1628747444154.png?width=1080&size=847677

党员读党史
长征路上三别慈母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华蓥市税务局机关第一支部党员张建林,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长征路上三别慈母的故事》。
1934年,刘湘围攻川陕苏区。红军撤离时,红军战士李中权的9个家人,因恶霸的报复被迫全部跟着红军长征。
李中权虽然与母亲同在长征队伍中,但只有过3次短暂的相见。三别母亲,最终阴阳相隔,令李中权抱憾终生。
第一次见面是在1934年春天,李中权在通江遇见母亲,当时两人都已经知道李中权父亲的死讯,但都在向对方隐瞒。由于身有任务,李中权匆匆离开了母亲。
第二次见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权在宝兴县意外遇到母亲。母亲拉着他的手,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好像永远看不够似的。
第二天一早,队伍就要出发了,李中权又一次匆匆和母亲告别,母亲叮嘱他:“孩子,你放心地走吧!不要惦记我们,你要爱惜自己,好好活着!”
第三次见面是在1936年5月,李中权带一个排到东边红一团检查工作,路上,在丹巴东边遇见了母亲,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看着坐在眼前的母亲,我真不忍心再让她这样走下去了!可眼下部队都已分批北上,我无法把母亲妥善安置下来,也无法为母亲提供更多的帮助。但我知道,再往前走就是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身患重病的母亲还能走过去吗?这时,通信员看看我,说:“政委,要不就把我留下来照顾大娘吧!”通信员的话真让我有些动心了。没想到母亲却坚定的说:“不成,队伍上的红军一个也不能少!孩子,你们快走吧,别误了队伍上的大事呀。”
李中权的母亲后来在过草地时去世了。多年以后,当李中权知道母亲去世的具体情况后,他含泪写下一段话:“我亲爱的母亲,儿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您,此种心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娘呀,你同父亲一样,是生得苦,死得苦;但父母长征途中生得光荣,死得伟大!这种精神是能够荣传万代,光照千秋的!我亲爱的母亲你安息吧!
好,各位听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2/436_1628747444810.gif?width=558&size=174651

来源:广安税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賨读党史 税月同行 | 立足百年新起点,百名党员读百年(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