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峡平湖照丹心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1/920_1628682062822.gif?width=640&size=3494901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1/641_1628682063349.jpg?width=600&size=53969
峡尽天开朝日出
山平水阔大城浮
奔腾不息的长江
以雷霆万钧之势穿越三峡后
唱响“高峡出平湖”的壮歌
照亮了宜昌这座城市的丹心
丹心照后人
宜昌是红色的。滚滚长江见证了宜昌的山河巨变,积蓄了宜昌人民厚重的革命精神,汇聚成了推动新时代宜昌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夏明翰带着对光明和真理的孜孜追求从这里出发,舍生忘死、坚贞不屈,发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迈誓言,宛如明灯照亮着后来人继续前行;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支以军为建制的少数民族工农红军——红六军,发动群众打土豪、改造旧的保甲政权,一度发展到1400多人,得到广大群众大力支持;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服务“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彰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宜昌的红色,是英雄儿女用鲜血染红的一面面旗帜,也是后人传承革命精神而绽放的红色星火。
险峻的山水人文风景,厚重的历史红色底蕴,擦亮了宜昌“旅游名城”的名片。三峡大坝、三峡人家、屈原故里、清江画廊4个5A级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宜昌市革命烈士陵园、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石牌要塞旅游区、南边抗日将士陵园、当阳淯溪民俗博物馆等红色旅游景点热度上升。今年“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49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2亿元。
宜昌市围绕红色文化主题,结合年轻一代的需求推出了红色新文创、红色演艺等,极大地促进红色旅游市场的繁荣和红色精神的传承。
高峡出平湖
滚滚长江,曾经常受洪水侵扰。如今两座大坝“截断巫山云雨”,仿佛一排琴键,将奔腾不息的长江化作一连串的美妙音符,化作集发电、防洪、航运、文化旅游为一体,社会经济效益巨大的一泓碧水,勾勒出一幅秀美壮景。
矗立在长江西陵峡谷的三峡工程犹如一座历史丰碑,铭刻着中华民族一段百年梦想。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首次提出建设三峡工程构想。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毛泽东提出:“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1982年邓小平果断拍板: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圆梦号角吹响,建设日新月异——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2003年,三峡工程如期实现蓄水135米、船闸试通航、首批机组发电的三大目标;2020年11月,“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建设终于整体竣工验收!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宜昌兴建,是宜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宜昌举全市之力,服务三峡工程建设,共搬迁安置城乡移民131.03万人,落实对口支援到位资金超过1000亿元,确保三峡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三峡工程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税务“春风”:宜昌三峡坝区税务部门积极落实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减免进口环节增值税、关税,三峡电站外销电力产品税负超过8%部分即征即退等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组建三峡坝区税收服务团队,把税收宣传辅导阵地开辟在建设工地上,三峡坝区办税服务厅为三峡工程开票办税提供全天候服务。
2020年,三峡电站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303.7亿千万时,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2010年、2012年、2020年入库最大洪峰均超过70000立方米/秒,经过水库拦蓄,削减洪峰约40%,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打好生态牌
曾经,宜昌因化工产业比例过重,空气质量一度堪忧,长江污染超标。如何解开困局、践行新发展理念?
壮士断腕“关”,突出创新“改”,痛下决心“搬”……宜昌“关改搬转”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复绿长江干支流岸线293.6公里,同时,紧盯旧动能技术升级,加强政策、资金、项目引导,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
宜昌正奋力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长江之歌。“十三五”期间,宜昌生产总值达到426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建成自贸片区、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等8大开放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0家。
“十三五”期间,宜昌市共减免税费490.8亿元,为绿色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汇聚了磅礴力量的宜昌,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目标: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教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到2025年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
远景目标既定,奋斗号角吹响,宜昌将厚植红色基因,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党史小知识
三峡工程“一个标志、三个典范”: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并给予三峡工程“一个标志、三个典范”的高度评价:“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来源:中国税务报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1/407_1628682063459.jpg?width=640&size=6216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1/166_1628682063587.jpg?width=750&size=29617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1/541_1628682068776.mp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