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资讯君 发表于 2021-8-10 11:05:01

以走在最前列标准深化财政改革创新

近年来,深圳财政的“成绩单”非常亮眼:每平方公里产出财税收入规模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首位;财政收入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政府债务率全国最低;财政预决算公开度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前三……

除了“成绩亮眼”“健康”“公开”……深圳财政近年还有一个关键词——“改革创新”:预算编制执行改革、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地方政府债券改革、专项资金管理改革、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智慧财政”建设,一系列的改革都走在全国前列,贡献了深圳经验、深圳样本。
今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深圳财政部门如何落实《意见》,策划引领型改革?如何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实现财政事业的发展、推进城市治理创新?如何尽快补充民生短板?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深圳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汤暑葵。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10/997_1628564700252.jpg?width=800&size=37810
财政支出重点围绕深圳五大战略定位
Q1
南方日报:《意见》要求深圳要“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您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一新定位?
汤暑葵:《意见》的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伟大实践的时代性开启,是继兴办经济特区后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对广东、深圳改革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一重大历史使命,意味着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聚焦点,要有两个显著的转变:

一是从当好“单项冠军”向当好“全能冠军”转变。“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是《意见》明确的深圳五大战略定位。这意味着,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不是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单项冠军”,而是要做全方位、各领域的“全能冠军”,财政的支撑保障,也要紧紧围绕上述战略定位。

二是从“先行先试”向“先行示范”转变。建设先行示范区,我们不仅要先行,更要示范。财政部门要在全国财政工作领域,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

我们认为,在深刻领会意义的基础上,更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前行。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要求全市各单位各部门,要奋力跑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第一程”。当前,深圳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建设先行示范区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明确了一系列工作安排,并将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A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Q2
南方日报:助力深圳从当好“单项冠军”向当好“全能冠军”转变,深圳财政部门接下来将有何作为?
汤暑葵:深圳要做全方位、各领域的“全能冠军”,我们有责任有使命聚焦主业、为深圳城市建设提供坚强财力保障,这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

首先,聚焦“主责主业”,为深圳城市建设提供“真金白银”。
建设先行示范区,推出重大改革事项、落地重点产业项目,将“美好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需要财政“真金白银”源源不断的支持与支撑。

“财”始终服从服务于“政”,抓好财政收支管理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在全面落实国家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深圳财政部门将依法规范征税收费,抓好非税收入组织,加大预算统筹力度,提高国企上缴利润比例,合理变现部分闲置低效政府资产,保持地方财力平稳增长。用足用好地方债,积极向中央争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加快地方债的发行和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力支持稳投资、补短板、扩内需;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进一步压减一般性经费和“三公”经费开支,严把支出政策关,慎开政策口子,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腾挪出更多资金用于先行示范区重点领域建设和重大改革发展,向民生领域加大倾斜力度,以政府部门的“紧日子”换取市场主体和老百姓的“好日子”。

其次,率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快建设高质量、可持续、管理规范透明、运行科学高效的现代城市财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近年来,深圳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把预算管理改革做细做实,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初步构建起全面规范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框架,促进完善适应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管理要求的政府治理体系。对照“先行示范”的要求,我们下一步在制度建设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发挥预算管理改革的“龙头”作用,使各单位“理财用财”理念得到转变。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项目库建设,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编早编细编实部门预算,力争2020年部门预算到位率达到95%。同时,落实预算管理主体责任,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此外,持续深入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以公开透明和强化监督,转变各单位各部门理财用财理念。

二是用好预算绩效管理“指挥棒”,把钱用在“刀刃”上。我们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此外,还要加快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促进各部门各单位从“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转变,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不仅要保障好当前,也要保障好今后一段时期。为推动深圳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我们将积极指导协调,全面科学测算到2025年第一阶段建设的财政资金需求,做好财政可承受能力分析,提高财政资金供给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另外,我们正在谋划实施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提升市区两级财政对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中长期保障能力。

A
在发债、税制等方面争取上级授权开展改革试点
Q3
南方日报:特别是您刚才说了要从“先行先试”转变为“先行示范”,深圳财政部门将会有哪些先行示范的举措?
汤暑葵:建设先行示范区,我们有责任有使命深化改革、提炼经验,这是每个政府部门共同的使命。

首先,要对标国际一流,形成更多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意见》提出,深圳要落实主体责任,继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检验财政改革“先行示范”成效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形成一批在全国拿得出、叫得响、铺得开的制度创新成果。深圳财政将对标全球先进城市,冲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策划推动创新型、引领型改革,在发债、税制等方面争取上级授权开展改革试点,更好地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

其次,着眼可持续利长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这有三方面举措:

一是支持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是深圳的魂,是深圳的根,是深圳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18年以来,深圳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科技财政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深圳加大研发投入,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了重要贡献。接下来深圳财政将以“先行示范”的标准推进创新发展,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其中,我们将重点保障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等重点区域开发,支持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今年10月份,我们出台了《深圳市财政科研资金在港澳地区使用管理规程(试行)》,这是国内第一个针对财政科研资金在港澳地区使用的操作规程,是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便利化的一大创新。

质量效益是深圳最显著的标志,我们将持续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推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控链、稳链工作,助力深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来了就是深圳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深圳保持动力、活力的关键。财政部门将主动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招才引才纳才,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支持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按照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部署和要求,我们会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企业轻装上阵。

我们还将充分利用融资担保基金、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等资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改进政府采购代理和评审机制;全流程提升会计和资产评估行业事中事后管理,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

三是支持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我们认为,建设先行示范区,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民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突出财政“公共性”的必然要求。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注重民生事业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在打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幸福标杆”上已有积淀:今年前九个月全市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九大类民生领域已支出2264.8亿元,占整体支出比重接近七成(68%),其中教育、卫生健康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保障到位,支出分别增长30.7%、32%和46.2%。

支持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做实
Q4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深圳是中心城市之一,要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作为深圳财政部门,有何具体作为?有何目标?
汤暑葵: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双区”利好叠加,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效应”,更有“化学效应”“乘数效应”。财政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重要力量,将牢牢抓住实施两大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展示担当作为,努力实现财政高质量发展,以“双区驱动”建设成就,助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对于深圳财政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支持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做实,不断增强深圳核心引擎功能。当前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进入抓重点、寻突破、上台阶的关键阶段,深圳财政将按照深圳市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主动对接,勇当重任。

具体举措包括:丰富财政支持手段,通过产业基金、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重点产业发展;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战略平台建设,特别是加快推进深圳至中山跨海通道工程、赣州至深圳铁路、莲塘口岸、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前介入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预研工作,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A
链接
深圳建设“智慧财政”

力争塑造财政管理现代化标杆

2019年1月18日,在深圳市“两会”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财政智慧财政项目首次亮相。这只是智慧财政项目大数据平台的部分内容展示,墙面上的投影显示出一个个数据丰富的图表,让现场观众得以生动看到深圳财政管理现代化、科技化的初步转型成果。

实际上,相比很多直接和市民们打交道的部门,财政部门直接面向市民的业务并不多,没有很强的外部需求和倒逼形势。建设“智慧财政”,则是深圳财政部门的自我改革、自我加压。

“建设智慧财政,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下了很大的力气。”汤暑葵介绍,深圳智慧财政建设不是简简单单地从1.0到2.0,而是全面重构;不是单纯地为了建系统而建系统,而是要打造业内标准;不是简单地给系统贴一个“智慧”或者“大数据”的标签,而是真正想在大数据应用分析等方面做出精品,力求为全国财政现代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领先样本,同时为深圳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贡献高质量的业务拼图和实施经验。

在汤暑葵看来,深圳版“智慧财政”有如下优势:

首先,“智慧财政”将推动“传统经验型人力管财”向“可数据化智慧理财”转变。据悉,深圳财政全面重构“数字化”财政业务流程,开发以“数据”为核心的“安全、智能、开放”的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依托平台推进“服务型、决策型”财政建设。

其次,深圳“智慧财政”积极响应财政干部端、预算单位端、社会公众端和宏观决策端“四端”需求,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标准化、标准数据化”的“四化”理念,对业务办理流程、资金监管模式、权责实现方式进行全面优化,推动财政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逐步迈向新时代和新形势下的现代化。

而且,深圳“智慧财政”将给预算单位和社会公众带来便捷、友好的应用场景。汤暑葵举例,项目库365天开放、即时审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不用再通过纸质单据传递;出具报表更方便,财务核算决算报表可以“一键”生成等。

10月中旬,财政部专题调研组到深圳财政部门调研,就对“智慧财政”给予高度肯定,认为项目在统筹效率、建设方式、呈现质量和业务探索上贡献了很好的经验,充分体现了深圳特区“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

汤暑葵认为,财政在国家治理中有着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财政数据最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因此,财政部门运用大数据探索提升部门管理水平、城市治理水平,既有先天优势,又责无旁贷。“在推进治理现代化方面,我们不仅有制度创新,也有技术应用,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治理现代化赋能。”

数读
深圳财政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

●在教育投入方面,2019年初,深圳安排财政教育支出714亿元,同比增长12.07%,而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同比增长仅为1.14%。具体到高等教育上,在市属高校数量明显少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情况下(北京37所、上海30所),深圳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规模已经接近北京(228亿元)、上海(208亿元)。

●在医疗卫生投入方面,深圳财政全力支持保障一批公立医院的新建、运营,比如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阜外深圳医院(南山新址)、康宁医院(坪山院区)、中国医科院深圳肿瘤医院、萨米医疗中心等一批已建成运营的公立医院,还有即将投入运营的市口腔医院、南医大深圳口腔医院,正在建设的吉华医院、平湖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等。

●在养老投入方面,将敬老优待证享受年龄统一降低至60岁;为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购买意外伤害及意外医疗保险;为低保、生活不能自理、重点优抚对象等户籍老人每月给予居家养老服务补助。

下一步,深圳财政部门表示将按照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续的原则,为市民们打造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来源:南方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走在最前列标准深化财政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