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8-2 05:55:06

賨读党史 税月同行 | 立足百年新起点,百名党员读百年(三十八)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02/177_1627854904510.gif?width=640&size=42890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02/464_1627854904646.png?width=1080&size=566851
铭记重要论述
矢志奋斗的党永远年轻
“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体党员发出了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伟大号召。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征程,就是一条永不停歇的奋斗之路。正是这种奋斗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成为党永葆青春、永富朝气、永远年轻的精神密码。
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就注入了矢志奋斗的基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到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奋斗理想,再到新文化运动“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价值追求……多重文化基因的相互融通,让中国共产党始终充盈着浓浓的青春特质,彰显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焕发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奋斗豪情。100年来,肩负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激发出改天换地的精神伟力。
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坚韧不拔的奋斗史。百年风雨沧桑,多少风险考验,却始终志不改、道不变奋力向前。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时发愤图强,在改革探索、风急浪高时挺立潮头,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时砥砺前行,靠的就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我们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正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整个党历经磨难而不屈,始终保持着发之于内、形之于外的蓬勃朝气,使党领导的事业始终呈现着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能始终葆有奋斗精神?因为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从来不是为了一党和个人私利的奋斗,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奋斗。面对狱中酷刑,陈乔年毅然决然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立志“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为摘掉“贫油少油”的帽子,王进喜带领钻井队战天斗地,誓言“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无数扶贫干部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只为“带领群众,拔掉老百姓的穷根”……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永远奋斗,让一个百年大党始终风华正茂。
历史不负奋斗者,未来属于奋斗者。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激扬奋斗的精气神,始终葆有“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矢志不渝为国家发展而奋斗,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把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选自《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28日 04 版)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02/683_1627854904817.gif?width=558&size=174651
党史上的今天
1927年
8月1日 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1933年6月3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发动南昌起义的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予以批准。此后,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建军纪念日。

1935年
8月1日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

1948年
8月1日-22日 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举行。大会号召全国工人阶级,紧密团结各阶层人民,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迅速实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大会还决定恢复中国工人阶级统一的全国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1974年
8月1日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人民海军进入拥有核潜艇的新阶段。

2008年
8月1日 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2.9万公里。

——选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02/166_1627854904960.gif?width=558&size=174651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02/401_1627854905089.png?width=1080&size=817672

书记读党史
《习近平扶贫故事》---“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大家好,我是国家税务总局华蓥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吕斌,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习近平扶贫故事---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2015年2月13日,离农历乙未年春节还有六天,陕北的大地阳光明媚,天瓦蓝瓦蓝的。一大早,六十一岁的梁家河村老支书石春阳与乡亲们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与幸福,等待着一场阔别后的重逢。
四十年前的那一天---1975年10月8日,石春阳永远忘不了。他与梁玉明、吕侯生等十多位梁家河村村民,一起送别二十二岁的大队党支书习近平前往北京上清华大学。七年并不短。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从十五六岁什么都不会的孩子,到干农活、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打坝挖井建沼气……梁家河的七年,留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也留下了他始终挂记在心中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
1993年,他曾经回来过一次。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这一天,他又一次踏上久违的黄土地。
重逢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他在离村口二里地的地方就下了车,和大家一起走进村庄。一路上,他拉着村干部和乡亲们的手嘘寒问暖话家常,关心群众生活收入,还用陕北方言向大伙儿介绍夫人彭丽媛,说是他的“婆姨”。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写道。那一天,他凝望着身边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乡亲们听后潸然泪下。
这般深情,人民不会忘记,黄土地也不会忘记。
好,各位听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02/696_1627854905936.gif?width=558&size=174651

来源:广安税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賨读党史 税月同行 | 立足百年新起点,百名党员读百年(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