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税务“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六十六课(六十六)丨百年光辉历程之党的文化建设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01/576_1627749917991.png?width=1080&size=64037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吉安市税务系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平常、坚持经常,吉安市税务局近日启动“每人一课讲党史 每天一刻学党史”(简称“双一讲学”)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六十六课,由吉安市税务局党建工作科一级行政执法员郭红梅讲述《百年光辉历程之党的文化建设》,感悟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坚强领导。
【文化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概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要求。党的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要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要形成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舆论氛围、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重要性
1.党的历届领导人对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关于繁荣文艺创作、深化文艺体制改革、加强文艺事业管理等方面也有诸多政策探索。
——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胡锦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
2.党的历届大会对文化建设的研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之路。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专题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要求之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造中国精神、满足精神需求、促进文明互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
【我党文化建设历程和特点】
(一)历程
1.创立新民主主义文化(1921年-1949年)
中国共产党通过破除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宣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立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苏区几乎村村都办起了列宁小学。师资不够,就开展师范培训教育;没有校舍,就把祠堂腾出来;没有课桌板凳,就用门板和砖头搭起台子;组织人员专门编写“列宁小学”课本。如今,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兴国革命纪念馆等赣南多地的纪念馆内,陈列着当年珍贵的课本原物。
纪念馆内珍藏的“列宁小学”课本
1947年2月,国民党当局查封了重庆《新华日报》社,山城笼罩着白色恐怖。当时政治的腐败导致人民生活苦难,底层人民受到压迫,共产党为唤醒人民的爱国情怀,中共地下党员陈然、蒋一苇、刘镕铸把从香港收到的新华社通讯稿油印成册,在小范围内传看,并将其定名为《挺进报》。《挺进报》一方面发展了红色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是让人们看到,在这个世界是有希望的,正因为有了挺进报,所以人们才有勇气去反抗,让人们在黑暗中寻找到了曙光。
中共地下党员油印的通讯稿《挺进报》
2.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1949年-1978年)
通过改善社会风气、改造知识分子、确立“双百”方针,加强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全社会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道德规范,表彰劳动模范,讴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教育方针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出现了一批如焦裕禄、王进喜、雷锋式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党员干部;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
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双百”方针
文艺工作者深入现实生活,创造出一批反映时代背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艺作品,如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歌曲《歌唱祖国》、电影《钢铁战士》等。一些文艺作品也在国际社会产生影响。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成为时代最强音,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焕然一新。
通讯稿《谁是最可爱的人》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978年-2012年)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背景下,坚持“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二为”(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效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
文化“二为”方向之为人民服务
通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民营资本有序进入制片领域,电影行业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人到中年》《黄土地》《凤凰琴》《横空出世》《生死抉择》《惊涛骇浪》《英雄》等佳作频出。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文学、网游、动漫等网络文娱产业新形态也茁壮成长。许多文艺作品将“中国梦”融入创作中。
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也直线上升,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从1985年到2000年,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由8.7%涨至12.65%。农村人均年文教用品即消费额由占消费总支出中的3.89%增至11.18%,分别增长了近5倍和3倍多。
http://file.tax100.com/o/202108/01/747_1627749921768.png?width=615&size=19531
4.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12年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文化建设的新征程。这一阶段,通过做好意识形态领导权工作,坚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00年来,我国的文化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普及,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得到了极大提高。
农家书屋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开天辟地到迈向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求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实现了新跨越,通过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全面推进了文化强国建设。
(二)特点
1、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党的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2、以人民为中心
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适应市场主旋律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党的文化建设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建设经验,遵循世界市场的主旋律,尊重历史、守正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和启示】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力量凝聚的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人民群众、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对于中华民族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深远。
(二)启示
2009年2月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税发〔2009〕14号)中首次提出中国税务精神。2019年国家税务总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的十二字中国税务精神,是对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作出积极的税务响应,是税务铁军的一次文化自觉。
通过学习今天的“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六十六课,我们体会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文艺创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代的税务人,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践行中国税务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