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政策君 发表于 2021-7-10 04:00:22

吉安税务“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五十三课(五十三)丨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沿革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10/987_1625860819052.png?width=1080&size=64379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吉安市税务系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平常、坚持经常,吉安市税务局近日启动“每人一课讲党史 每天一刻学党史”(简称“双一讲学”)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五十三课,由吉安市税务局社保非税科三级主办肖国勇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考制度的沿革》,感受高考改革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高考制度】为保证教育事业的平稳过渡,国家提出"维护原校,逐步改善"的口号,延续了解放前高校自主招生的办法。1952年,教育部出台规定,从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批准外,其余高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招生考试。全国统一的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正式建立。此后的十几年,通过高考及大学教育,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当时教育经验的不足、教育体系不完善等;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科研水平明显不够;农村出来的学子不愿返回农村,城里的大学生就更不用说了,造成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之间不断拉大。这引起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准考证
1965年12月,毛主席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他说:"现在的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师生应该接触农民和城市工人,接触工业和农业。不然,学生毕业,用处不大”。
1966年6月1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央批转了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对当年的高考制度进行更改:一是在招生方面,开始使用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优先推荐有过社会实践的高中毕业生。二是对大学生毕业后去向,这份报告也做出了几点要求。规定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一线继续劳动,成为有文化的工人与农民,也可以做干部,或者从事技术工作。三是为了推动地方建设,这份报告给予地方足够的高考招生决定权。
【“文化大革命”时期高考制度】1966年开始,教育部推迟高考的决定维持的不是半年,而是三年。而后随着大规模运动的退潮,恢复招生工作又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文革”运动之后,这个厂的技术人员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动技术“权威”被赶下了台。实践证明,从工人中提拔的技术人员比来源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技术人员要强的多。由此,调查报告提出了“教育革命的方向”问题,强调学校教育一定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主席为这篇报道的编者按亲笔加上了一段,说:“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这段话加于刊文的前一天——7月21日。此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兴办这种学校,学员入学和平时学习都不要考试,也不用脱离生产岗位;学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制和业余制等,统称为“七·二一大学”。
到了1970年,部分大学开始尝试以“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式,从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官兵中招生,也就是俗称的“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毕业后“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回哪儿去”,大批的知识分子、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基础。1972年,这种招生方式逐步扩展到全国大部分高校。
1973年,邓小平同志第二次复出,为了引起社会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在他的主持和周总理的支持下,国务院批转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在坚持推荐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规定:一是在评议推荐、复查审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语文、数学、理化三门的书面文化考试;二是考试采取开卷形式,由地、市命题,县(市)主持。三是招生的对象还是和以前一样,只限于"知青"、"青年农民"、"解放军"等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有过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
【“白卷英雄”张铁生】张铁生是辽宁省锦州市兴城县一个公社的知识青年,凭借着一向突出的表现,他担任生产队队长,也赢得了这次考试机会。然而,在最后一场的理化考试中,整张试卷他只会做3道小题。成绩一公布:他语文38分,数学61分,理化6分。但在理化试卷的背面,他写了封"给尊敬的领导的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虽然很浅,但我印象很浅,有2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受到自己为贫下中农事业的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谴责…不忍心放弃生产”;同时他又说,"我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清白如洗,自我表现胜似黄牛","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最后他说,"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时任辽宁省省委书记、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得知此事后,将张铁生的信作了删改, 于7月19日发表在《辽宁日报》上,并在编者按中说:张铁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 白卷 ,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10日,《人民日报》也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另加编者按: “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着“白卷事件”大加煽动,在全国又掀起了一股否定高校入学文化考查、否定文化学习的歪风,结果当年的文化考试成绩全部作废。最终,“白卷英雄”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而报考了清华大学,总分在京津唐考试片区排名第一、自以为板上钉钉的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沈志华光荣落榜了。所以说,一个看似偶然的小事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引起了中国高考史上一项非常重大的变动。我国的高考招生又重新回到了群众推荐选拔的老路上。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他主动提出分管科学和教育。在这之前,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了1977年招生工作的意见,主张沿用“文化大革命”中“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但也提出了要“重视文化程度”,建议文化考查“采取口试、笔试等多种形式进行,提倡开卷考试,独立完成。”
【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21日,《人民日报》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及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两篇文章。社论说:“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采取自愿报名,统一组织、分卷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社论进一步指出:“为了保证招生质量,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文化考试,是考查学生政治理论、文化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择优录取的主要依据之一, 一定要抓好。”由此,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得以恢复。
据统计,从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范围内有570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3岁,最大的已经37岁;他们中有的是夫妻同考,有的是师生同场,还有的是兄弟叔侄一家同试……。最后有27.3万考生幸运地走进大学校门,录取的比例为29∶1。
半年后的1978年夏天,国家正式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全国统卷),这次又有610万名考生报名,最终40.2万考生成功被录取。两级大学生同年入校,同年毕业。当年考入大学的知识青年中,日后多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比如我们今天的总理李克强、外长王毅,还有郭树清、黄大年、张艺谋等等。“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教育部资料显示,恢复高考的40多年来,我国普通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累计达到1.4亿,大学的毛入学率由1977年的2.6%上升到2020年的54.4%。如今,随着“985”、“211”、“双一流”等大学建设规划的陆续实施,广大家长和学子们对高考的期盼早已由“能不能上大学”上升为“考上什么好大学”了。
通过学习今天的“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五十三课,我们认识到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高考制度的实行,改变了中国数以万计青年的命运,高考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实践探索。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期待,高考将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安税务“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五十三课(五十三)丨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