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忆红税 | 土地革命时期皖南革命根据地税收(1927年8月-1937年7月)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737_1625158703487.jpg?width=1080&size=56347徽州是皖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南革命火种在歙县小练村开始燎原
红色政权在黟县柯村率先建立
打土豪筹款的斗争随之兴起
科学合理的新税制初步形成
关于这些历史中的红色税收故事
今天和税小皖一起来看看吧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671_1625158703717.gif?width=300&size=2280
土地革命时期,皖南革命根据地属于闽浙皖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赣东北(后为闽浙赣)省委和方志敏书记的直接领导,皖南根据地税粮征收工作,参照闽浙皖赣苏维埃政府税收政策执行,和当时其他革命根据地税收一样,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打土豪筹款阶段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195_1625158703877.jpg?width=1080&size=155598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674_1625158704468.jpg?width=1080&size=161756
1934年3月18日《皖南特委给中央报告》
(复制品)
这份存于徽州税文化博物馆的《皖南特委给中央报告》,分析了皖南当时的形势,上年大旱及国民党军队的抢夺导致十室九空,饥荒严重,当地群众都盼望红军到来。
闽浙皖赣根据地创建初期,党领导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抗租平债,废除一切苛捐杂税,这不仅是经济斗争,也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的行动纲领。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691_1625158704905.jpg?width=785&size=19684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签发的《红军临时借谷证》(复制品)
这是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签发的《红军临时借谷证》写着:“此借谷证,专发给红军流动部队,作为临时紧急行动中沿途取得粮食供给之用”。
1933年2月,第四次反“围剿”进入决战阶段,针对中央苏区粮食紧张状况,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开展普遍的“借谷运动”,以供给红军粮食,借出人可以凭证向当地政府领还谷子,或抵纳当年下半年的土地税。这张借谷证见证了那段历史。
二是初创新税制阶段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144_1625158705429.jpg?width=1080&size=308472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542_1625158706009.jpg?width=1080&size=316915
1932年、1934年中央苏区土地税征收委员会
开具的《征收土地税收据》(复制品)
这两张是由中央苏区土地税征收委员会于1932年、1934年开具的《征收土地税收据》,它标志着苏区新税制的初步形成。
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新生政权的经济供给成为一个关乎生死的重大问题,早在1928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军队大了,地域宽了,就必须而且可能用收税的办法筹措军费”。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政治决议案》,规定“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783_1625158706577.jpg?width=895&size=237599
1933年中央苏区开具的《土地税免税证》
(复制品)
这张中央苏区1933年开具的《土地税免税证》上写明:“为什么免税?侄子当红军”。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提出征税的原则除去将纳税的重担放在剥削阶级身上外,依阶级的原则来解决,对于被剥削的阶级与最苦的阶层的群众,免除纳税的义务。闽浙皖赣根据地减免税优待政策规定:红军家属、雇农及分得田地的工人免税。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424_1625158707265.jpg?width=1080&size=100102
1932年中华苏维埃政府临时中央财政办
颁发的《补给证》(复制品)
这张由中华苏维埃政府临时中央财政办颁发的《补给证》,载明为增补红军前线将士粮食所需补发1万斤粮食,税收工作对满足革命战争需要的巨大作用可见一斑。
来源:黄山税务
编发:国家税务总局安徽省税务局
—END—
http://file.tax100.com/o/202107/02/266_1625158707505.jpg?width=344&size=4039
安徽税务
解读税收政策法规
服务安徽纳税人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