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政策君 发表于 2021-6-28 04:00:37

吉安税务“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四十六课(四十六)丨真理的味道

http://file.tax100.com/o/202106/28/629_1624824035303.png?width=1080&size=64379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吉安市税务系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平常、坚持经常,吉安市税务局近日启动“每人一课讲党史 每天一刻学党史”(简称“双一讲学”)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四十六课,由吉安市税务局老干部科副科长陈清讲授《真理的味道》,讲述陈望道在艰苦环境下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感悟信仰的味道、真理的力量,激励我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陈望道其人】陈望道,1891年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农民家庭,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接触了一些日本学者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思潮。1919年7月回国后,担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活动。1920年在复旦大学任教,曾任《新青年》编辑。他是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人。
陈望道
【使命在肩,当仁不让】“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国内外的报纸上不断出现《共产党宣言》的章节和片断,却没有人用全文把它介绍到中国来。早期的一些先进份子不满足于只言片语,很想全文了解《共产党宣言》,同盟会成员戴季陶就是其中之一,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下,他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并出任主编。他曾从日本带回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原先打算据此译成中文,因其翻译难度颇高,戴季陶自感难以胜任,就想请人翻译,并在《星期评论》上连载。《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得知此事后,便向戴季陶推荐了杭州的陈望道。邵力子认为有留日经历的陈望道不仅在留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且精通英语、日语,汉语言文学素养又很深厚,这项翻译工作非他莫属。陈望道答应了邵力子的邀约。戴季陶提供了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翻译底本,陈独秀听说后,又寄来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信仰如山,真理很甜】陈望道秘密回到自己的故乡—义乌分水塘村,他在自家老宅旁的一间破旧的柴屋里,找到两条长板凳,横上一块铺板,既做书桌又当床,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陪伴他的,只有一盏昏黄的油灯,一日三餐都是陈望道的老母亲为他送过来。母亲看见儿子废寝忘食地工作,身体日渐消瘦,心疼不已,就包了几个粽子给他补补身子,并在粽子边上给他放了一碟红糖。母亲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陈望道埋头写书,嘴上全是墨水,错把墨水当红糖水,他不但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在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

1920年4月,历时两个多月的翻译工作终于完成了,虽然只有不到两万字,却耗费了陈望道巨大的精力,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面世,第一版1000册一抢而空,9月份到1926年5月总共印刷了17版,其再版的速度远超同时代的任何一本图书。

《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的重要意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通俗易懂,文辞优美,很快就在当时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共产党宣言》就像火种一样传播,一大批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热血志士在它的熏陶下,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成长发挥了指引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通过学习今天的“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四十六课,我们深切体会到正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追求真理和信仰,才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苦难,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我们要汲取理论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昂首迈向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要汲取思想力量,保持发展创新,以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为契机,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要汲取精神力量,强化使命担当,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实际工作,面对困难敢于担当,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安税务“双一讲学”党史学习教育第四十六课(四十六)丨真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