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党史故事|刘文学将军在贵南(上)—秘密扩红闹革命
http://file.tax100.com/o/202106/11/977_1623353704808.jpg?width=620&size=11522专 栏 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鹰潭税务推出每日党史故事栏目,与您一起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今天推出第二十三期,和您一起学习《刘文学将军在贵南(上)》的党史故事。
推荐阅读
刘文学将军在贵南(上)—秘密扩红闹革命
http://file.tax100.com/o/202106/11/215_1623353704994.jpg?width=400&size=43227
革命老区闽坑
http://file.tax100.com/o/202106/11/547_1623353705245.jpg?width=400&size=44442
革命老区闽坑
刘文学将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北中央苏区贵南中心县委书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导致贵南苏区沦陷,刘文学将军领导的游击大队被迫转入游击战争,转移至闽坑等根据地。
闽坑原名鸣溪,坐落在贵南山区的最南部。无论东西南北都得爬三十多里山路才能进出,只有一条“官道”(也称“盐道”)经冷水镇直通福建。
刘文学率独二团来到贵溪鸣溪,经过几次暗中观察和试探,很快把詹才辉发展成为党的地下工作者。詹才辉老屋坐落于鸣溪村庄的最高处,后面就是通往地窝大山的山间小径,游击战术经验丰富的刘文学将军一眼便看中了这幢老屋。白天,他们在深山开荒种菜种粮,晚上,就在老屋处开会商讨军事行动。
为保存这支宝贵的武装力量,同时为了鸣溪村地下工作者们的安全,刘文学将军决定把所有涉及鸣溪村庄的人和事,尤其是文字资料,都把村名改掉,因为部队是由闽北纵队改编过来的,县大队又设在一条大水坑旁,于是刘文学将军把鸣溪改成闽坑。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成立了地卧县委,游击队命名为“地卧县大队”。游击队一边发展地下工作者,一边随时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詹才辉遵照刘文学的指示,逐步分批发展从小一起长大且知根知底的有志青年詹仁发、詹文生等十七人为地下工作者。
附近的许多村民加入地下工作者队伍,地下工作者又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秘密发展游击队员,县大队不断壮大,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县大队在奔袭资溪一个国民党据点的战斗中一战成名,装备得到大量补充,二百人的队伍人手一枪。
闽坑地处山坳深处,只有一个出入口,占尽地理优势,加上当地群众的支持,游击队经常神出鬼没,反动派始终不知道闽坑这个地方在哪里,因此对游击队一点办法都没有。
来源:鹰潭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