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官宣:雷军挂帅,首期投资100亿元。为什么巨头们都喜欢新能源汽车?
小米造车官宣:雷军挂帅,首期投资100亿元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
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已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将为此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雷军将兼任该业务首席执行官。
资金方面,小米计划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
有关造车业务其他细节暂未披露。此前3月26日,路透社报道称小米汽车正在和长城汽车密切接触,计划用长城汽车的工厂生产电动汽车,双方或在本周签署合作造车计划。对此,小米回应界面新闻记者称,“参照此前公告,不予置评。”
市场传闻出现近一个半月后,小米造车计划终于尘埃落定。
2月19日,晚点LatePost报道称小米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或由雷军亲自带队。2月21日,小米公告称,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3月24日,小米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财报电话会上未更新造车计划任何进展,但多方消息指出,小米造车“正式立项”时间点很可能在今年4月或5月。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纷争
几年前,造车新势力正值鼎盛时期,有人曾梳理出一份洋洋洒洒的表格,说老司机都认不全这些新品牌。而如今,让大家认不全的,或许还有传统车企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日前,吉利集团宣布成立全新电动车公司——极氪,董事长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担任。自此,吉利旗下共拥有几何、枫叶、极星和极氪4个新能源品牌。
放眼至整个汽车行业,欲抢占高端新能源市场的车企,岂止吉利一家。掐指一算,光是中国车企,就有长城沙龙智行、比亚迪海豚、上汽智己、东风岚图、广汽埃安、北汽极狐……
与此同时,合资车企也在加快电动化进程,纷纷推出独立的电动化子品牌/车型序列,比如大众ID.、现代IONIQ、奔驰EQ系列、宝马i系列、奥迪e-tron等等。
至于造车新势力,那更不用多说了,包括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威马云云,统统瞄准了高端新能源市场这块蛋糕。
不过,对传统车企来说,成立全新品牌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若新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反而会浪费公司的资源。因此,从立项到最终确立,新品牌的成立是需要谨慎调研和周期的。
201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近1.76万辆,而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7年时间70倍的销量增长幅度,虽然看似很惊人,但是相较于汽车市场只能是迈出了第一步脚。国家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汽车销量的2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一步快速提升,新能源车型也将正式步入汽车市场中。
从下表可知,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3万辆,至2020年达到130万辆,比2015年增长了4倍。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快速增长,离不开政府超强的补贴力度。
短暂的热闹过后,大多数新势力企业又迅速归于沉寂,最终留下来的新势力车企,只有三四家。
可以看出在国家政策和趋势影响下,中国许多传统车企也加入了新能源汽车的行列。现在世界上我们熟知的新能源汽车老大是特斯拉,其次是蔚来,第三是比亚迪,现在越来越多的与汽车无关的企业也开始加入造车行列,可见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有多么激烈。
那些“不务正业”的巨头
3月30日,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第二天,雷军在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雷军在发布会上透露,小米是从2021年1月15日开始调研造车的,这将是自己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雷军表示,在过去75天里,小米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了深度交流。也正因为如此,行业内曾多次传闻小米将进军造车领域。
2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华为计划推出自由品牌电动车,目前正和长安汽车、北汽蓝谷协商代工制造。”受此消息影响,午后北汽蓝谷直线封停,长安汽车一度大涨9.5%。
随后,华为回应称消息不实,并重申不造车,表示将聚焦ICT(信息通信技术),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
自去年以来,有关科技企业下场造车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
2020年11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宣布,长安汽车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涵盖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以及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同月,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今年1月,智己汽车两款量产定型车(一款智能纯电轿车和一款智能纯电SUV)首发亮相。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官宣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将和战略合作伙伴吉利控股集团共同组建一家新的汽车公司。2月18日,在百度2020年财报电话会议上,李彦宏表示,与吉利的合资公司CEO和品牌名称已经确定。
2月20日,在富士康科技集团(又名鸿海精密)举行的开工庆典仪式上,公司董事长刘扬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第四季度左右会有2到3个按照MIH平台设计的汽车发布;富士康正与吉利、法拉第未来(FaradayFuture)探讨电动汽车方面的合作事宜。此前在1月份,富士康才刚与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
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应用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不再甘心只做汽车产业中的“配角”,而是更深入地参与到汽车制造环节中。从产业链进军整车制造,近来科技企业为何扎堆入局汽车行业,背后传递着什么样的信号?在这场新一轮的“科技造车”浪潮中,科技巨头们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科技企业参与造车将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会迎来怎样的格局?
互联网巨头造车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在业内看来,随着近年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市场需求的缺口逐渐扩大,科技公司们下场“造车”欲抢占智能电动汽车这一行业风口的动机明显。
2020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汽车总销量下滑五分之一,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所展现的爆发力和发展潜力超市场预期,EVvolumes.com网站统计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逆势增长超43%,达324万辆。
在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自去年7月份起逐月大幅攀升,不仅以极快的速度修复了2019年6月底以来因补贴退坡带来的市场下滑,更展现出强劲的复苏能力。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今年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17.9万辆,同比增长238.5%,连续7个月刷新单月销量历史纪录。中汽协指出,预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增至180万辆,同比增长40%。
在国外,欧洲也已成为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2020年欧洲新能源乘用车注册量达136.7万辆,同比增长142%。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个欧洲车市份额的11%,其中纯电车型占比6.2%,插电混动车型占比4.8%。德国、挪威等国家在内的电动汽车市场销量实现快速增长。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根据HISMarkit发布的《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市场发展趋势报告》数据,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仅为45%,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60%;届时,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安信证券研报也分析认为,智能汽车是继智能手机后又一划时代的颠覆,但其所带来的规模性影响以及市场增量都将远超手机。
同时,政策红利也正当时。2020年10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进一步强调了纯电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至203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超50%,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节能汽车全面实现混合动力化,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值得注意的是,新版路线图中还首次提出了产业“碳排放”目标。同月,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色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市场的上扬态势和利好政策的推动使新能源汽车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资本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热情再次升温。2020年,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市值也从百亿增至8000亿美元,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蔚来最高股价涨幅达14倍;小鹏和理想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300%。
自去年12月业界首次传出百度下场造车消息至官方正式宣布,一个月时间内,百度股价上涨67%,市值时隔两年后再度站上800亿美元。小米造车的消息传出后也直接刺激了在港交所上市的小米集团股价上涨。2月19日下午收盘前20分钟,小米股价涨幅一度达12%,即便随后小米对外表示“暂没回应,等待公告”,但当天收盘小米集团股价仍上涨6.42%至30.65港元/股,市值增至7722.8亿港元。
业内专家表示,不断扩张的市场和巨大的增值潜力,加之电动智能供应链逐渐成熟为新进入者造车奠定的制造基础,让许多科技巨头对“造车”跃跃欲试,企图分享一杯羹。
小编以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加入造车行列,第一是自己家底雄厚,像华为小米这种科技企业,不满足于入股或者合资,想要自己从零件到加工到软件一体化。
就拿小米来说,小米声称要打造智能生态体系,(这句话好耳熟,好像贾跃亭也这么说过),不过小米不像乐视扯那么大步子,小米从手机为基础一步一步的发展,像智能家居,当然智能汽车也不能逃出小米的智能体系,斯以为,小米本身拥有很大的流量池,像百度一样,加入造车行列也较为容易。另外智能汽车也能帮助小米打造更全面的智能体系,之前就写过文章,小米绝对不是靠着手机挣钱,绝对是智能手机附加的智能体系,智能 音响,智能电视等等。
可以看出雷布斯的雄心,想要掌控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吃穿住行,雷布斯都要插一脚!
新华社“痛批”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这么火爆,众多巨头纷纷也加入造车行列,不禁也让小编想起了远在美国的造车先锋贾跃亭。说远了...,新能源汽车这么火爆,但也是乱象丛生,前几天新华社就发文批评了新能源汽车的诸多问题。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产品指标注水还甩锅客户”“企业还没卖一辆车市值就几千亿”等问题逐渐凸显,“虚假宣传”“虚火过旺”已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隐忧。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杨胜兵表示,当前车企通过夸大宣传对整车实际使用状况下续航里程“注水”,在行业中并不鲜见,因此引发的诉讼争议明显增加。
部分市场人士判断,产能和市值的巨大反差表明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资本市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估值虚高。对于部分地方盲目争抢新能源汽车项目,多地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建议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在招商引资中把好甄别关。
造车新势力质量问题频现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日渐增多。
2020年特斯拉全国“失控门”及造车新势力连续被召回,都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0年,特斯拉共召回4次,涉及5.25万辆汽车;去年11月,理想因断轴问题召回10469辆理想ONE;今年1月,小鹏因逆变器相关问题召回13399辆小鹏G3。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至今,国内因特斯拉车辆失控导致的交通事故累计达10余起,仅在今年1月被爆出的事故就有4起,几乎都是因突然加速、刹车失灵或转向失灵等问题引发。 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一批车企的汽车召回计划,4万余辆因安全隐患实施召回的车辆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超过33000辆。2020年,国内纯电动汽车总投诉量为1837起,同比增长30.9%,其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车主投诉的纯电动车型有153款,较2019年增加42款。
此外,纯电动汽车购车在1—3年内发生故障的车型投诉量最高,达614宗,相比2019年增加183宗;购车3年以上的投诉涨幅同样明显,2020年接到相关投诉302宗,比2019年增长78.6%。从纯电动汽车出现问题的时间段和车辆行驶里程统计中可以发现,早期上市的老款纯电动汽车质量问题依然严峻,投诉量较高。从具体车型看,遭到投诉最多的是众泰E200,共158条投诉,问题涉及动力电池故障、充电故障等。
鲜有车企主动担责 基本均甩锅车主
很多涉事车企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或“甩锅”或呈回避态度。
新华社在发文中表示,部分车企往往是责任能甩就甩,如:理想ONE新能源车断轴事件中,车企先以“硬件优化升级”搪塞,后在公众压力下才承认存在设计缺陷;前述同品牌产品严重碰撞后安全气囊仍未弹出,车企则回应称“撞的地方不是要点”;在多起特斯拉电动车无故加速造成事故中,特斯拉均试图将事故原因归结为车主误操作;今年1月特斯拉新车断电事件中,企业竟“甩锅”国家电网。激烈竞争背后折射的是行业焦虑
就在几天前,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称电动汽车未来竞争会很激烈,估计很快产能过剩。
新能源汽车行业乱象背后是该行业在资本市场上一定程度的估值虚高,折射出的更深层次是行业焦虑。
部分地方政府盲目竞争,争先恐后引进新能源汽车项目,只要是新能源车的项目审核一律开“绿灯”,给地给补贴,生怕自己落在后面,一步落步步落。
“这在一定程度上,变相助推了行业虚火上升,没有真正的市场需求,产品可靠性无法达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说。
新能源车行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就要“挤泡沫”,“降虚火”,对于新能源车行业的“泡沫操作”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多层次、多方面地提升经营、治理效能。
根据2020年胡润世界500强数据显示,2020年,蔚来、小鹏、特斯拉市值分别上涨2254%、843%、760%。进入2021年,在热度逐渐消退之后,造车新势力近期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调整,特斯拉自最高点股价调整近30%。蔚来股价较高点调整近40%。
新能源汽车在大肆发展的同时还是要注重安全问题。
芯片卡住造车业的命门
3月26日,由于半导体短缺,蔚来汽车决定从3月29日起暂停“江淮蔚来”合肥制造工厂的汽车生产活动5个工作日。受此消息影响,蔚来汽车美股一度跌超8%。在此之前,福特、通用、本田、大众等车企均因芯片问题被迫减产。
对此,蔚来汽车方面表示,5个工作日后工厂能够恢复正常的生产节奏。消息人士透露,工厂内并未听说要停产的消息,当天生产线还在生产中,并且27日、28日还要加班生产。“我们接到的通知是,下周会连同清明小长假进行生产线的设备改造。”消息人士表示。
蔚来汽车称,半导体的整体供应紧张,已经影响公司今年3月份的汽车产量,预计2021 年第一季度将交付约19500辆汽车,较之前发布的2万辆至2.05万辆的预期目标有所下降。
事实上,受多方面影响,本田、通用、沃尔沃等主机厂都因芯片短缺面临停产的问题。芯片“危机”在汽车行业呈现出蔓延的趋势。
雪上加霜的是,3月19日,芯片生产商日本瑞萨电子工厂发生火灾,一部分车载芯片的生产线停止运行,这也导致全球汽车厂商面临的芯片短缺状况加剧。
据了解,在车用微控制单元芯片市场,瑞萨电子的全球市占率约为30%。野村证券分析师山崎雅指出,就现阶段来看,来自瑞萨的出货停滞,预估可能将让日系车厂2021年第二季度的全球产量因此减少2周份、相当于减少120万台(其中日本国内40万台)。业界担忧,此次事故的影响可能扩散到欧美其他汽车公司。
新能源汽车前景
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无疑成为当下最热的风口之一。开年至今,除了特斯拉美股市值一度突破8400亿美元之外,还有包括苹果、百度、小米、华为等众多科技巨头相继被曝出布局新能源汽车行业,让行业再添了一把火。在用户为王的时代中,未来行业中谁能把握用户需求,打造出“现象级”的爆款产品,谁就将有望颠覆市场格局。除此之外,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新能源车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其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后,也将催生大量下游应用场景,未来如何通过数据工具,发掘这部分潜在的流量红利,将成为未来几年各大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小编认为,虽然国家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是近些年来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新能源汽车一定还是接下来许多年的热点,不过前面也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许多诟病,例如安全问题等等,一定也是国家监控的重点。毕竟人身安全高于一切。所以未来新能源汽车一定是更好的趋势!就看各位巨头们谁做得更好,谁的更环保,谁的更安全,谁的更智能,谁更会营销了。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