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政策君 发表于 2021-2-5 21:05:06

『我的扶贫故事』扶贫“小白”变成“话匣子”--李相达

http://file.tax100.com/o/202102/05/503_1612530305515.jpg?width=1080&size=177063
与万千驻村帮扶人员的脱贫事迹相比,我没有轰轰烈烈的产业扶贫事迹,也没有宵衣旰食的日夜驻村经历,我的故事显得平凡又简单,可每每想起曾经的结对帮扶经历,内心仍充溢着感激又温馨的暖流,我深知,我承担的虽仅是帮扶五户贫困户,但也是整个脱贫事业的一块小拼图,虽不显眼,却不可缺少,这份担子须挑稳当。

拘谨走访的“陌生人”
我帮扶的贫困户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记得第一次前往帮扶村,对贫困户初次走访,心怀责任与几分忐忑,虽没有扶贫经验,但自信自己能够担好这份担子。可当看到杨胡芝、杨通伦两位独居老人的居住环境时,让我内心五味杂陈。
两位老人分别居住在两座山中,一位住在山头,一位住在山脚,距离村里的主干道路都很远。第一次走访,我爬得气喘嘘嘘,看着两位老人佝偻着背走在山路上,想到老人孤独地居住在荒僻的山里,忍不住让人心酸。走访前村支两委告诉我,因山路难修,且两位老人的住房危旧,我彼时最大的任务就是劝服两位老人搬到集中安置点居住。
“你们目前的房子太过老旧,已不适合居住,而且距离村里的乡亲们很远,交通也不便利,希望两位老人听从村里的安排,到新的安置点居住。”老人家很念旧,笑着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祖祖辈辈住惯了这个山沟沟,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不自在。我扶贫经验不足,两位老人看我年轻稚嫩的样子,言语间也有顾虑,加之本地方言成为了我们沟通的阻碍,互相听不太懂,老人常年独居也比较怕生,因此第一次沟通是失败的。我前后几次上门都是例行公事,填些扶贫资料,谈些不咸不淡的话,一切都显得公式化,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我有些抗拒走访这两位老人家,但一想到两位老人偏僻而荒凉的居住环境,让我无法忽视肩头的责任。

小小举动打开“话匣子”
每一次入村走访我都会先去看望两位老人,虽然他们的电话总是打不通,也不常在家,但只要能遇见他们,我都尽心尽力去做思想工作。一次,我在山道上遇见了杨通伦老人,他正扛着一把锄头回家,我顺手帮忙把锄头扛在自己肩上,这个举动瞬间拉近了我与老人的距离,老人开始我和拉起家常来,这段路让我和老人熟络起来。去杨胡芝老人家走访,正好她在家剥苞谷,我马上蹲下边学边剥,老人乐呵呵地和我攀谈起来,这些举动看似微不足道,可却透着温暖和亲切,虽然他们还是不太听得懂我说的话,但我们之间渐渐变得熟悉,不再有陌生感。
经过以心换心的真诚沟通和交流,我们终于做通了杨通伦老人的思想工作,他决定从山里搬出来,和其他人一起居住在村委会旁新建的安置点,杨胡芝老人也由女儿接回家赡养,结束了独居的生活。其他几户贫困户的生活也发生了“华丽蜕变”。杨通明家去年已经搬迁到城边的云岭社区,儿子在外打工,兴奋地跟我说每月能拿六千多,老头每天找找朋友喝喝小酒,日子过得十分惬意。杨昌义家也搬入新盖好的两层小楼,国家补贴了三万五,老两口说等把牛养肥卖了准备盖第三层。杨光线家小孩刚上小学,杨大哥总和我说,等孩子培养出来,他们就享清福了……
从最初的扶贫“小白”到扶贫骨干,从最初贫困户眼中的陌生人到倍感亲切的“话匣子”,扶贫经历让我对脱贫攻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有人都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对于贫困地区人来说,老人们希望有人能记得他们,照顾他们,孩子们希望能走出大山,不仅仅是通过手机了解未来的趋势,而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世界,年轻人们都有发展自身的渴求与愿望,无论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或是通过勤劳改变生活。扶贫就是为了保障所有人都有追求发展、追求美好和幸福的权利,扶贫就是为了建设一个“人人都平等的,吃得饱穿得暖的中华家”。
作者:李相达(紫云县税务局)
谢朝芳(西秀区税务局)
图片:紫云县税务局
编辑:纳服税宣中心
http://file.tax100.com/o/202102/05/953_1612530305776.jpg?width=258&size=18040
http://file.tax100.com/o/202102/05/445_1612530305904.png?width=56&size=4622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安顺税务
http://file.tax100.com/o/202102/05/696_1612530305952.png?width=64&size=230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扶贫故事』扶贫“小白”变成“话匣子”--李相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