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31 04:26:12

人民日报聚焦红色遵义!遵义税务传承红色基因

http://file.tax100.com/o/202101/31/627_1612038349432.gif?width=680&size=168062

1月29日《人民日报》
用两个整版刊发了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系列报道

通过对遵义会议会址
四渡赤水纪念馆
苟坝会议会址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的走访
看历史文化名城遵义
是如何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http://file.tax100.com/o/202101/31/686_1612038349495.png?width=831&size=1244289
下滑阅读
■峥嵘岁月

伟大转折,打开革命新局面
——记遵义会议
贵州遵义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一幢二层小楼临街而立。
86年前,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指挥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这里谋划中国革命的道路。这就是我们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点——遵义会议。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位于时间轴中点的遵义会议是伟大的转折。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独立自主,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在这里,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党在政治组织上和军事战略战术上逐渐走向成熟。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86年后,瑞雪初霁,本报记者赶赴遵义,再次感受这次重要会议的精神力量和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
航向亟待扭转,路线关乎存亡

那是个冷雨霏霏的冬天,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按照原定计划,准备转移到湖南西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数万红军将士把英魂永远留在了湍急冰冷的湘江。

历史的指针拨至中国革命的这一危急关头。

仗要怎么打,路往何方走?渡过湘江之后,中央红军内部一直存在争论。

1934年12月中下旬,短短半个月,接连召开三次会议。从老山界到黎平,从黎平到猴场,军事指挥问题是争论焦点。不久后,便召开了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会址就在这幢中西合璧小楼的二层,史称遵义会议。会议室保留了当年的原物。房间一面墙壁上的挂钟仿佛仍在摆动。

会议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过分强调客观困难,为“左”倾错误辩解。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他分析了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

这三天,既短暂又漫长。小楼的堂屋是彭德怀和杨尚昆的住处。从城外匆匆赶来开会的两人,将两条板凳搭上门板,就成了简易床。1月16日,三军团第六师在乌江刀靶水遭敌人袭击,只开了一天会的彭德怀,即刻赶往前线……

三天会议作出四项决定,革命航船开始拨正航向。

根据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展陈的陈云手稿记载,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随后,经过一系列调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出奇兵,战士双脚走天下

“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振奋,好像拨开重雾,看见了阳光,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光。”刘伯承曾这样回忆。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分别从土城的浑溪口、蔡家沱、元厚等渡口西渡赤水河。四渡赤水的序幕就此拉开。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一段党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摘录这样写道:“红军必须经常的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为了胜利,根据形势随机应变,迈开铁脚板,变为运动战。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的社论斗志昂扬,“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

“四渡赤水出奇兵,战士双脚走天下。一渡赤水,摆脱被动;二渡赤水,遵义大捷;三渡赤水,引敌西进;四渡赤水,跳出重围。两个多月的时间,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驰骋于川滇黔边广大地区,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一气呵成,让人们感受到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高超。

胜利得来不易。遵义战役中,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遵义老城侦察敌情时不幸牺牲,他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红三军团第五师政委钟赤兵因身负重伤被迫截肢,他就用一条腿坚持走完长征抵达陕北。
实事求是闯新路,开启革命新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935年1月19日一别,弹指28年。28年后,毛泽东在一次会见外宾时这样评价:“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曾祥铣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身在路线、方针、政策上面临的突出问题。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86年前的那段苦难和辉煌。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每一步都生死攸关,每一场会议都是重大抉择,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历史方向。遵义会议,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命运,一个党的命运,以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正是从大局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创造性地调整军事路线、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才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章。

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化解危机、突破险境、抓住机遇、走向胜利的历史。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艰苦卓绝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曾渡过无数激流险滩。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是在执着理想信念的感召和坚守中实现的,它再次印证了道路决定前途命运,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地开辟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的道路,才能不断走向胜利。
http://file.tax100.com/o/202101/31/692_1612038349771.png?width=827&size=1198265
下滑阅读
■薪火传承

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

红色是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基因,从1935年到2021年,时光流逝,遵义会议精神光彩依然。一代代人来到这里参观拜谒,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一批批人从这里出发,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总书记指出,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

英雄的精神芬芳馥郁

“爷爷是我的榜样,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老红军的优秀品质。”说起爷爷,孔霞充满自豪。

孔霞的爷爷孔宪权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1930年,孔宪权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是红一方面军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传令排长、十二团作战参谋。战斗中孔宪权身上多处中弹,留在当地老乡家养伤。1952年,孔宪权参加遵义会议纪念馆建馆筹备工作,之后成为纪念馆馆长,也是首任讲解员。

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批革命纪念馆之一,遵义会议纪念馆既无经验参考,又无样板模仿,想要建好,难度可想而知。贵州山多路陡,交通不便,翻山越岭搜集红色历史文物,艰辛自不待言。尽管困难重重,孔宪权还是和其他工作人员完成了44个县(市)及川南、滇东北5县的征集采访任务,征集文物1200余件。“爷爷当年曾中弹受伤,行动十分不便。贵州阴天湿冷,会诱发伤口剧痛,可他从不叫苦。无论是下乡搜集历史文物,还是在馆里接待做讲解,他都非常热情。”孔霞说,“这种不畏困难、履行责任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在耳濡目染间,对红色精神有了更多理解。”孔霞多年来一直积极投身红色文化传播,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做义务讲解,到学校开设选修课,“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遵义会议、了解爷爷那代人的拼搏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里是‘四渡赤水’一渡的渡口,我给大家讲讲当年发生的事情。”在遵义市元厚镇,当了30多年义务讲解员的肖义伍正在为游人讲述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今年70岁的肖义伍曾是元厚镇桂圆林村老支书。1935年1月,红一军团成功一渡赤水,肖义伍的舅妈聂永珍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两名红军伤员。从小被舅妈的事迹和红军故事深深感染的肖义伍,在舅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之后,秉持着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的想法,接过舅妈的接力棒,成为赤水河畔的一名宣讲员。从此,无论听众多少,他都热情认真、悉心讲述。近年来,元厚镇组建了以“红色宣讲进万家”为主题、以肖义伍为队长的红色宣讲队,目前已发展到几百人规模。“我要讲好英雄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他们、记住他们!”肖义伍说。
83岁的党支部生机勃勃
赤水河蜿蜒浩荡,穿过习水县隆兴镇,流经一个林木繁茂、古朴美丽的小山村——淋滩村。沿村路前行,在驿站旁边,可见一幢木质古旧的老民宅,前面立着一方黑石碑,刻着“淋滩红军党支部旧址”几个大字。“这是老红军宋加通的家,也是一处红军党支部的旧址。这个党支部从1938年5月成立那天起,一直延续到今天”,淋滩村党支部书记赵伟介绍。

淋滩村曾是中央红军二渡和四渡赤水的一个重要渡口。当年,宋加通等红军战士因作战负伤,无法跟随部队前进,被乡亲们救下,留在村里养伤,心中一直记挂着和组织恢复联系。1938年5月,在中共古蔺县地下党组织的联络与帮助下,宋加通等几位红军党员接上了组织关系,在淋滩村成立红军地下党支部,地点就设在宋加通的家里。

历经80余年薪火相继,这个建立于烽火年代的党支部愈发生机勃勃。曾经“荒山秃岭乱石坡,经济萧条路坎坷”的淋滩村,而今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史馆和村口的休闲健身广场远近知名。全村10个村民组,有党员43人,以村民组为单元,设置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村委会实行开放型一站式办公,保证村民有事及时处理、及时反馈。村里定期开设红色课堂,向大家宣讲政策理论、民生事项,并将党课讲堂搬到红色遗址,让党员干部重回革命现场,感悟初心使命。

淋滩村不仅有红色精神,更有红色资源。近年来,淋滩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施红色旅游党小组“薪火传”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淋滩“红色+古色”的旅游资源。同时,当地还立足甘蔗资源和古法制糖的技艺传承,进行红糖产业深加工,提高产业收入。“90后”赵伟坚定地表示:“了解淋滩红军党支部的历史后,我更清楚肩上担子分量,唯有加油干,带领全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不辜负红色淋滩的使命传承。”
让红色文化深植广播
在遵义会议陈列馆,一个戴着红领巾、身穿红色讲解服的小女孩,正为游客介绍遵义会议的历史故事。清晰的表达、自信的神态、对红色历史的信手拈来,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她叫张瑞凝,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一名“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通过讲解,我对革命前辈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小姑娘说。像张瑞凝这样的“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在遵义还有数百名。让红色文化种子植根心间,就要在学校加强红色历史教育。除了“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活动外,遵义市将“长征故事进校园”活动与“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融为一体,通过寻访“红色足迹”等形式营造学习红色文化氛围。全市大中小学校组建“红色艺术团”,开展讲红色故事、演长征故事等校园文化活动,推动红色文化在校园中传播。

走进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旅游区,宽阔的胜利广场上,生动的浮雕呈现着鲜活的革命历史场面;一条玻璃栈道悬浮上空,连接起辽阔的娄山关风景,给人壮美的观览体验。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常年人气不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遵义市重点突出红色旅游特色,重点建设遵义会议旅游区等五大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点)。从2015年到2020年,遵义市红色旅游累计接待1.95亿人次。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电影《遵义会议》、舞台剧《伟大转折》等反映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为遵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将红色资源与旅游项目充分融合,不仅提升了地方经济,还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遵义会议,传扬红色精神。”遵义市长征学学会会长曾祥铣说。

实事求是,砥砺奋进,红色文化播撒进人的心中,化为巨大的内生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遵义会议精神激励下,在遵义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遵义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遵义市立足实际,修建“组组通”公路,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找到了致富新路,城市有了经济抓手和新的增长点,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与日俱增,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正在书写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国家税务总局遵义市税务局自成立以来,注重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持续开展遵义红色文化学习。在2020年7月,遵义税务系统举行了“弘扬红船精神、践行初心使命”微党课大赛,旨在以全市税务系统优质党课评比活动为契机,学深悟透遵义红色文化精髓,展现遵义税务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的精神。

http://file.tax100.com/o/202101/31/571_1612038350239.mp4

其中,《传承红色火种 践行使命担当》微党课讲述了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苟坝会议。苟坝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续篇,是巩固确立毛泽东领导和指挥红军长征地位的具体的、实在的历史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党课利用深入实地讲述的学习方式,向大家展示了苟坝会议的所以在地枫香镇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了一个红色的遵义、英雄的遵义。同时,也营造了“遵义税务+党建”的良好氛围。
该党课被贵州省委组织部评为“2020年全省精品党课”。

来源:遵义税务综合自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平台
http://file.tax100.com/o/202101/31/705_1612038349999.jpg?width=1000&size=6339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日报聚焦红色遵义!遵义税务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