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四川省财政支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纪实
《中国财经报》6月10日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九寨天下奇———领略过四川景色“四绝”的人应该会觉得,再华丽的辞藻、再铺张的笔法也难以描绘这巴山蜀水之美。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山川秀美,资源丰富。为了守护、延续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近年来,四川省坚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不动摇,坚定促进转型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夯实自然生态资源对四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四川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主动作为,丰富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好财政支持推进绿色发展的职能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表示,该省财政通过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开展生态扶贫,建立跨区域绿色发展利益分享机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加强水、土壤污染防治,实行空气环境质量改善财政激励机制,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等多项举措,助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助力美丽四川建设。
暮春四月,记者走进四川,感受这蓬勃的锦江春色。
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绿树含笑、绿波荡漾,四川的绿,是常态,是随处可见的。而走进沐川,方知这绿色可以如此丰富、如此浓烈、如此醉人,仿佛老天爷在这里打翻了一盘绿色染料。
沐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是个人口25万余的小县城。而这个小县城却因为“绿色”,成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中国竹子之乡、四川首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全省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县,被誉为“天然氧吧”“绿色明珠”。据了解,沐川所辖1408平方公里面积,林地面积161万亩,森林覆盖率77.34%;全县竹林面积8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0%。
古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话讲,吃山吃水,不能山穷水尽。长期以来,沐川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崛起”,把现代林业作为重要抓手,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成功走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山区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沐川最大的特色是生态,最大的优势也是生态。近年来,财政部门支持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不遗余力。2013—2016年,环保项目就投入了5.5亿元。”沐川县财政局监督检查局局长严明彦对记者说。
沐川生态环境佳,尤以竹海景区最为突出。该景区总面积50余平方公里,地属丹霞地貌,平均海拔450米,中心旅游区竹林面积10余平方公里。绵延起伏的山峦河谷间有成片慈竹10万余亩,微风吹拂,绿波荡漾,逶迤成浪,一望无涯,故得竹海之名。
2011年,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沐川竹海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进行监测,其“萧洞飞虹”景点处负氧离子达到3.5万个/立方厘米。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定标准,空气负氧离子标准浓度在8000个/立方厘米以上时,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具有治疗和康复功效。
“萧洞飞虹”三面为悬崖,上部的岩石向外凸伸,一帘瀑布从岩壁悠然流出,直击潭中如巨龟匐卧的奇石,可谓天造地设。崖壁上一条长长缝隙被巧妙改作人行环线,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瀑布之美,记者步入其间,顿感水汽氤氲,凉风阵阵。
“我们这里可是天然氧吧,小心醉氧啊。”带领我们参观景区的四川乌蒙沐歌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法人、副总经理吕培燕对记者介绍说,以前这里曾是某破产纸业公司的竹原材料基地,2009年被改造开发成景区,沐川县明确旅游控制开发和严格生态保护的区域范围,景区一直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目前已打造“萧洞飞虹”“穿洞子九沱十八滩”、永兴湖、桃源洞等70余处景点,日接待游客3000人次。
为了一睹竹海的壮观,记者登上观海亭,站在沐川竹海核心景区的最高处,只见群山重重叠叠,翠竹绵延起伏,绿浪滔天。
沐川竹海虽让人流连忘返,却只是该县打造森林旅游模式的其中一例。沐川县林业局局长陈发智介绍,依托富集的生态资源,该县深入挖掘竹茶文化、草龙文化、农耕文化,推进沐川竹海、五马坪、解结湖、国家森林公园、樱花公园、龙门峡谷漂流等林旅结合项目,改良升级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全力打造以“森林+旅游+康养+文化”为内涵的全域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为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财政部门拿出了“真金白银”。严明彦介绍,该县投入4600万元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环线公路,投资5000万元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桃源山居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金王寺水库工程投入7000万元。
而这其中,离不开四川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大力支持。据了解,该省加大中央、省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市县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模式,强化省级财政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2016年,省财政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7.77亿元,2017年,省财政已经提前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5亿元。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
置身于沐川这片绿色世界,无需计算蓝天晴日多少、尘土雾霾大小,明丽的蓝天、洁净的空气、养眼的绿色,是这里最珍贵的生态福利。
好山好水好空气,自然引来游人如织。据统计,在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沐川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2517.32万元。开业不到1年的乐山沐府休闲度假山庄,80多个房间提前1个月就被预订一空。
“五一”前夕,记者见到兰文琼时,她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小长假做着准备。46岁的她在沐川竹海景区经营着一家名为“山山屋”的农家乐。
“山山屋”是一栋竹结构的二层吊脚楼,依山、临水,藏在林间。站在“山山屋”的院里,抬眼就是云雾缭绕的群山,莽莽苍苍的竹海,仿佛置身于仙境。
“我以前在造纸厂上班,工厂破产后,就到成都打工。沐川竹海景区建成后,来我们这旅游的人多了起来,我就不外出务工了,安心在家开起了农家乐。”兰文琼告诉记者,这吊脚楼是她公婆50多年前盖的,后来为了开办农家乐,又加盖了几间。
兰文琼的丈夫在县城的纸业公司上班,女儿也嫁到了县城,平时就是兰文琼一人经营着农家乐。“旺季的时候得雇人,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热情、开朗、有着一手好厨艺的兰文琼的生意还不错。问起农家乐的收入,她笑着对记者说:“每年能收入几万块,肯定比外出打工强。”
据了解,近年来,沐川县探索旅游扶贫路径,引导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创业,全县建成特色农家乐150余家,从事旅游产业的农民达1.8万人,其中涉及贫困人口2000人。2016年,全县生态旅游接待135.6万人次,综合收入达9.63亿元。
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助农增收外,该县还从多方面提升林业惠农效益。陈发智说,依托第二轮现代林业重点县项目建设,该县集中连片地建设现代林业产业基地。通过林种更替、丰产育培等方式,培育笋用林、茶叶、藤椒等经济林,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茶、林禽、林药等,提高高效林和经济林比例;建成以绵竹、慈竹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40万亩,木质原料林基地40万亩,笋用林基地20万亩。2016年,全县仅笋用林就实现产值1.5亿元,实现43个贫困村全覆盖,带动林农人均增加收入680元。
此外,该县依托林竹大户、林产品加工企业等,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务工,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人均最高工资性收入达4.2万元。同时,鼓励林农流转林地或用林地入社,人均年获得流转收益或股权收益1000元;认真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每年林农户均收入450元。
产业发展生态化
一提起造纸厂,大家想到的就是废水、废气、噪音。然而,走进年产20万吨竹浆板的永丰纸业集团浆纸公司的厂区,记者没有闻到任何刺鼻的味道,也没有听到任何噪音。
“我们集团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在完善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可是花了大价钱。”永丰纸业集团浆纸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廖润生对记者说。
永丰纸业集团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浆纸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竹浆纸企业,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该集团年制浆造纸能力35万吨以上、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
“单说我们浆纸公司,就相继投入环保资金近3亿元,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2014年,我们又投资2000多万元,进一步对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噪音进行处理。”廖润生说。
为什么在环保投入上有如此大的手笔?“环保就是竞争力。”廖润生说,从短期看,环保投入确实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从长远看,可以增强发展后劲,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笔钱花得值。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该集团污染排放及资源消耗远低于国家标准。同时,通过热电联产、碱回收、污水站等循环设施,该公司的电自给率、热自给率和碱自给率达到100%,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5%。浆纸公司于2010年获得全国造纸行业“节能减排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2012年,被环保部列入全国第5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的重点企业;2013年,被评为国家优质投资项目。
在做好企业自身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永丰纸业集团还坚持竹浆纸一体化发展战略,将企业发展与资源培育有机结合、协调统一,通过补贴和产业带动等方式支持林农栽竹造林。
“竹浆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企业发展、壮实基地、助农增收、绿化山川等多赢效果。”廖润生介绍说,该集团累计无偿补贴6000多万元用于扶持基地建设,目前,永丰纸业集团年需竹片100万吨,带动覆盖乐山及周边区县,年助农增收6亿多元,带动沐川县农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十三五”期间,该集团无偿补贴造林累计将达1亿元,年助农增收11亿元。
据了解,为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沐川县大力促进林产工业集聚发展,增强林产加工能力,目前已形成“原竹—竹浆—竹纤维浆—文化用纸—生活用纸;竹型材—竹家具—竹建筑模板—竹编;竹笋基地—竹食品”产业链。建成永丰浆纸工业园区和“两化”互动示范园区,入驻永丰浆纸等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成为西南地区以县域为单位的最大的竹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县。两大园区涉林企业年产值达4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十二五”期间,沐川县原料竹就地加工转换率维持在70%以上,农户得到实惠,企业得到利润,县域经济得到发展。
在壮大林业经济做“加法”的同时,该县还着力降低林农发展成本做“减法”。该县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林业税费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农、林项目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以三剩物及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免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自2016年2月1日起,在全县境内免征育林基金,林权证颁证免收工本费,免收森林植物检疫费,让利于林业生产经营者。
严明彦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沐川县已成功走出了竹浆纸产业发展之路,林业对财政收入、农民收入、GDP的贡献均在三分之一以上,挑起了扶贫攻坚的大梁。2016年,沐川县林业综合产值达48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4560元。2017年,该县将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绿色发展产业支撑,县财政预算安排1.13亿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
沐川正不遗余力地打造绿色生态发展之城,而放眼全省,四川更是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四川积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据了解,“扎实抓好绿色发展”被纳入今年四川省十大重点工作之一。《四川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也已正式印发,其中明确,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基本形成。
“四川省财政将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等给予支持,助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四川。”王一宏表示。
相关下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