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2 11:28:05

四川日报:PPP能否纾解投融资困局

《四川日报》2015年1月26日第5版刊发
(债务金融处)

PPP能否纾解投融资困局
嘉宾
陈彬 省政协委员、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司马向林 省政协委员、四川工商业投资事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翔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一个新词不断出现在代表、委员口中: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在不少委员和代表看来,PPP模式是当前把握投资机遇的一大创新模式,更是主动应对新常态,加快我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剂良方”。
政府有融资胃口资本有投资欲望
记者:PPP模式很热,背后肯定有其原因,推广这一模式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邓翔:推广PPP模式的一个大背景就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外部有经济下行的压力,政府也在主动调节,但绝不意味着经济不增长。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都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作支撑。另一方面,四川的城镇化也处在发展关键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缺口都很大。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行不通。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额度大、周期长,项目覆盖面广,财政无力全部承担,传统的融资平台举债已经不可持续。如何满足地方的融资需求?我们急需探索一种高效率、风险可控的投融资模式来链接资本与市场。
司马向林:新常态下,很多实体经济都在经历调整,整个行业状况并不明朗。举例来说,制造业、房地产业等传统资本目标产业都不景气,造成银行惜贷。融资方式少,金融市场活力不断下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分离,自我循环和膨胀,会有导致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对于社会资本来说,也需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
记者:用PPP模式能解决这些问题?
陈彬:某种程度上讲,推行PPP模式,是新常态下倒逼的结果。对于政府来说,它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可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融资需求。
PPP项目有个特点,就是收益持续稳定。财政部明确了PPP项目合理的收益率为8%至10%。对于社会资本来说,介入PPP项目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信息公开透明兼顾企业利益和项目公益
记者:PPP模式比较新,很多设想还在理论层面,应用层面成功的例子并不多。推进时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
邓翔:PPP模式的基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关系。社会资本要追求利润,如果没有清晰的盈利预期,PPP就成了政府一厢情愿的买卖。政府提供的PPP项目都具有公益性,不能单纯成为企业追逐利润的平台。双方在合同设计时,就要坚持盈利但不暴利的原则,兼顾企业的盈利和项目的公益性。
陈彬:项目从招标到运行都要信息透明公开。要做一些基于一般常态下的、可以复制的项目。要贯彻好财政部提出的物有所值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先要在项目间进行比较,选择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投资规模较大、长期合同关系清楚、具有长期稳定需求的项目;然后在社会资本间进行比较,从管理经验、能力以及成本核算中选取最优秀的。这样可以保障选入最优质的社会资本,保障最高效的运营模式。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日报:PPP能否纾解投融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