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2 11:26:19

中国财经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中国财经报》2014年2月13日第2版刊发
(办公室)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四川财政大力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纪实

站在光雾山镇普陀村高处四望,发现这里很适合写生,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写意画还是西方的油画。近看山花烂漫、色彩斑斓;远看山势奇峻、溪流蜿蜒。
普陀村隶属巴中市南江县。南江,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嘉陵江水系的重要源头之一,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限制开发区。
记者傍晚抵达这里时,落日余晖脉脉地倾洒在起伏的山峦上和葱郁的山林间,其间不经意地点缀着一栋栋白色的农宅,一切显得美丽、祥和而宁静。
美景来之不易。县财政局副局长岳梅芳介绍,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并对限制开发生态地区给予专门补助,南江因此受益。为了让转移支付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县里通过建立各项机制全力推进生态建设,整个南江变得越来越美丽,老百姓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普陀村的美景映射出四川财政近年来大力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历程。
中央财政资金来到大山深处
曾几何时,普陀村是全县有名的穷村,生产生活落后,交通信息闭塞,姑娘不愿嫁到这里,小伙子也都想办法离开村子。
驻村干部沈仕义告诉记者,普陀村海拔1300米,有59户共218人。2010年以前这里还属于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的“三不通”地带。“多数农民住的是石板房,吃水要从远处挑或背,手机没有信号,买了也只能当钟表。”他说。所谓石板房,是当地村民用当地山上特有的一种薄石板做顶、夯土做墙建起的土坯房,条件非常简陋。
随着国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普陀村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沈仕义介绍,普陀村属于二级保护区范围,即使砍一棵树也要审批。在上级指导下,根据重点生态功能限制开发区的要求,村里利用近年来光雾山知名度的上升和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加,引入外来投资,种植优质核桃、猕猴桃、板粟、中草药,养殖蜜蜂、冷水鱼和黄羊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12户人家还开办了农家乐旅游。
“以前普陀村主要依靠劳务收入,现在农民们通过土地入股和参与公司分红,成了股民。”沈仕义说。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24元,较2009年的3400元有了大幅提高,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
南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符大纲介绍,近年来,南江县财政不断加大支持生态建设和保护投入力度。一方面,投入2亿元关闭了年产9万吨的“五小”等企业,投入3亿元对南江矿业集团等较大型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投入。近年来,南江利用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加上地方自筹,共约4.9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森林长廊等23个生态项目,对340多万亩林地及森林资源加强保护和管护,以及进行生态修复。县财政还投入4000万元,将千余名林业工人有采伐工转为管护人员,进行封山育林保护。此外,还投入生态产业发展资金6800多万元,大力推进核桃、茶叶、金银花等农林产业发展,达到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双重效果。
广元市旺苍县也属于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他们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达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目标。记者在该县高阳镇大茅坡村、虎垭村看到,大片大片的茶园呈梯田状,像玉带一样环绕在山间。
余刚以前是开矿的老板。近年来,国家关闭小煤矿力度不断加大,“嗅觉”灵敏的他决定转向生态环境的维护者。2008年,他投资400万元在虎垭村承包了500亩山地种植有机茶,现在年销售额已达三四百万元。“估计三两年资金就能全部收回。”他说。
49岁的农民黄华德看到种茶有奔头,也在自家的承包土地种了10多亩茶。他说,过去种玉米收入菲薄,只好外出打工。茶树长成后,估计每亩收入会达到四五千元。
高阳镇书记白文林告诉记者,该镇地处米仓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生态,近几年加大力度整顿关闭了大批小矿井。2012年,大茅坡退耕还林16万亩。规划未来3至5年内建设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1.5万亩。
旺苍县财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来,近年来累计投入8亿元用于森林植被修复、水土保持、县域水环境及大气环境治理等。
“其实我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石、煤、硫铁矿等,储量上亿吨。但为了保护环境,县里决定对其限制开发。”该负责人表示。
同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截至去年年底,该县共种植核桃20万亩,种植区人均核桃收入1700元,占农户人均收入的28%;茶业园区面积21万亩,种植区人均茶叶收入700元,实现产值5.5亿元。
机制保障是关键
要做好生态保护,如何建立好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是关键。
为发挥生态资金的聚集效应,南江县成立了相关管理部门,近3年来整合近6亿元投入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在推行了“三专一直”机制,即专户存储、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和直接支付。旺苍县则建立了以项目决策、资金管理、项目完成和项目效果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根据四川实际,我们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资金分配上建立了定向财力转移支付机制。”省财政厅农业处黎家远表示。所谓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即具有特定政策目标、适合市县统筹管理、适用因素测算分配的转移支付资金。省级财政部门和省级主管部门将项目决策权和资金管理权下放市县,市县相关部门相应承担资金使用管理的主体责任。
他介绍,2010年至今,省财政厅根据国家要求,选取客观因素按公式计算下达资金额度;市县政府在规定方向内,因地制宜自主安排资金项目报省财政备案;省财政将转移支付资金纳入绩效评价范围,评价结果与次年转移支付分配挂钩,促进市县提升资金使用绩效。
在资金分配上选取的主要客观因素包括:与生态保护支出密切相关的森林、草原、水土流失、沙化治理、污染物防治等因素,以客观反映地方生态保护需求和生态环境贡献。
在资金使用上,明确要求市(州)本级必须将转移支付100%、县级必须将转移支付70%以上用于森林、草原植被恢复,主要污染物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支出,凸显转移支付资金生态取向。
为了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四川省将转移支付资金由过去通常采取的“上级财力补助、下级自行安排”或“上级指定项目、下级使用资金”的单向管理,向“兼具财力与专项特性、上级监督使用”的复合管理转变。明确要求市县在指定用途范围内,结合本地区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自主安排资金项目;省财政厅通过跟踪督导和绩效评价,督促市县按规定要求安排到位。这既对资金安排形成了必要约束,确保上级政策导向的实现;又赋予了市县政府统筹调控能力,激发了市县管好用好资金的积极性;同时,也明确了市县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责任,避免了专项补助事权不清、主体责任不明的问题。
林地多了,河水清了,空气好了
行走在秦巴山区的南麓,记者全身心享受着近年来国家加强生态保护、留住山青水秀的成果。
“2012年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污染源排放达标率为100%,较2010年提高了26.3%,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旺苍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
南江也变得越来越清秀。该县环保局副局长郭正威介绍,近年来,南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林地面积增加到3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5.5%,“母亲河”南江河泥沙含量减少6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县城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量达到75%,二期工程建成后,将达到100%。
全省也是如此。据介绍,2010年以来,四川省共计安排生态保护项目300多个,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30.79%上升到2012年的35.26%。24个环境监测省控城市中有22个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较2008年增加4个,二氧化硫浓度由2008年的0.042毫克/立方米下降到2012年的0.035毫克/立方米。五大水系6个出川断面水质均达标。酸雨发生频率为30.2%,较2008年降低9.4个百分点。181个县域生态环境状况为优或良好的有163个,42个重点生态功能县全部为优或良好。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项目实施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也提高了群众收入,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阿坝州若尔盖县阿西乡2012年实施了5万亩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项目,目前项目区植被覆盖度达到95%以上、鲜草亩产量达到1300公斤以上、植被高度达到50厘米以上、当地牧民亩增收83.2元以上。
近年来,四川省累计恢复林草植被460万亩、大熊猫栖息地156万亩,生态修复任务顺利完成,特色林业产业、城乡新村绿化快速推进。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齐头并进。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财经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