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2 11:11:57

中国财经报:四川科学化考核市县财政绩效

《中国财经报》2013年5月11日第1版刊发
(预算处)

分类考核系统评价体现“正向激励、逆向约束”
四川科学化考核市县财政绩效
在建立转移支付新机制,有效解决“科学合理分好钱”问题的基础上,2013年,四川省探索建立了市县财政运行绩效考核机制,为推进市县财政“提高绩效用好钱”提供了制度基础。
围绕公共财政基本职能,四川省从推进发展、强化保障、促进管理三个方面,选取12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单独计算每项指标得分,合理设置指标权重,分别从市县财政运行的现状水平、变化趋势、绩效结果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
针对四川省市县行政区域广、管理对象多、个体差异大的实际,省财政着力优化考核办法,努力做到方法可靠、结果可信:改变过去单项指标得分汇总品迭的笼统考核方式,对推进发展、强化保障、促进管理三个方面分块计分、分类考核,既体现了市县财政运行的总体状况,也反映了不同市县在不同层面的运行态势,让市县看到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找准自身工作的短板;同时,改变以往通过与平均值直接对比打分的办法,采取功效系数法进行测算,对每一项考核指标设置最优值和最差值,以最优值为上限,最差值为下限,根据市县指标实际值在限定范围内所处位置计算得分,避免不同市县因某项指标实际值相差过大造成总体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这一考核机制还将“正向激励、逆向约束”的原则落到了实处,鲜明地体现出提升财政运行管理绩效的导向。
一是体现客观。结合市县实际,创新考核手段,客观反映不同市县财政运行的真实状况。由以往单一考核收入增速转变为同步考核收入贡献、收入质量,体现对市县财政收入能力的合理认定,既防止了鞭打快牛,又起到了鞭策后进的作用;针对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大的实际,在考核中引入支出成本差异系数,反映不同地区在行政运转、公共服务和建设发展上的成本差异,客观评价市县实际保障水平;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发展保障考核中将全省划为两化发展主导区、农业发展主导区、生态保护主导区三个类区实施分类考核,体现不同区域不同发展定位,引导市县结合实际突出发展保障重点;结合近年来市县挂账支出较多的实际,通过考核暂付款、预拨经费占年终结余比值,客观真实反映市县财政平衡情况。
二是体现努力。紧扣工作主线,把握重点难点,实事求是反映市县财政在提升运行绩效中的努力程度。通过考核公共保障支出提高程度,体现对民生投入大的地区的激励;通过考核行政运转支出下降程度,体现对行政成本控制好的地区的激励;通过考核政府性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体现对债务控制严的地区的激励。
三是体现绩效。优选考核指标,鲜明政策取向,真正使一批运行绩效好的市县脱颖而出。通过考核主体税收收入质量和二、三产业税收收入质量,体现对经济发展质量高的地区的激励;通过考核支出安排序列,体现对财政保障好的地区的激励;通过引入绩效评价得分,体现对财政支出绩效高的地区的激励,等等。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财经报:四川科学化考核市县财政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