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牵住“牛鼻子”
《中国财经报》2013年4月18日第1版刊发(办公室、预算处)
牵住“牛鼻子”
独立入户调查是关键
“开展绩效预算,其关键之处是抓好绩效评价,而绩效评价的关键是独立入户调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财政资金是否有效益和有多大效益。”谈起绩效评价,参加过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四川省财政厅投资评审中心绩效评价部副主任甘锦印象深刻。
2012年6月,以甘锦为组长的四川省财政厅绩效评价检查组一行四人来到阿坝州小金县沃日乡木栏村的现场评价点,对“三州”开发资金农牧业增收工程项目下的子项目木栏村新建酿酒葡萄种植园基地项目进行现场评价。
来木栏村之前,甘锦从小金县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那里了解了项目的情况。一到木栏村,检查组立即召开有县财政、农业、项目区农户、项目管理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进一步了解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
紧接着,检查组开始对项目区农户进行项目满意度的入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区农户的葡萄大棚、苗木等是否由政府投资建设和免费发放、是否享受了政府的免费技术培训、是否拿到了政府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农户一年能增收多少等等。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检查组坚持单独入户调查,不要当地人员陪同。检查组给农户发放问卷,根据问卷上的问题询问农户,代替农户填写问卷,最后让农户确认签字。
“之所以采取这种做法,而不是发放问卷给农户直接填写然后回收,是想真正了解第一手情况;同时,木栏村的农户大多为藏民,许多不认识汉字。”甘锦解释说。
这个项目区受益农户有150户,检查组入户调查了15户。
检查组详尽的调查收获颇丰:2011年,四川省财政对这个项目投入资金200万元,新建酿酒葡萄种植园500亩,定植苗木16.5万株,新建蓄水池3口,开展技术培训16期。
当地农户种植葡萄的热情高涨,积极筹资(含投劳折资)139万元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后,带动沃日乡4933户农户实现经济增收1630万元,户均增长3304元。
“我们在调查非受益农户时,这些农户们都要求政府加大投入规模。”甘锦告诉记者。
“搞绩效评价,关键在于真实性,在于评价结果的运用:项目做得好就继续加大投入;做得不好就要加以改进。同时其评价结果要和来年的预算安排挂钩。”甘锦深有感触地说。
同步协调纵横联动
“绩效评价已成为我省绩效预算管理中最全面、最深入的管理环节。”四川省财政厅预算处负责人表示。
四川省财政坚持以大类项目为评价对象,选择资金量较大、代表性较强、社会关注度较高、资金分配覆盖全省且连续实施的项目。近3年来,四川省级财政共选取232个大类项目开展支出绩效评价,覆盖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行政运行四大板块,涉及2/3以上省级部门和所有市(州)、县(市、区),共计评价财政资金512亿元。
经过近3年的努力,四川省财政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为重点,同步推进基本支出、部门支出、转移支付评价试点为补充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评价对象横向到边,涵盖了财政支出各大领域。
四川省财政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坚持同步协调实施,实现纵横联动。从横向上看,坚持以财政为主导实施绩效评价,省级部门同步开展绩效评价;从纵向上看,全省按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流程统一、工作进度统一、激励考核统一”的原则联动开展评价工作,初步建立起“上下互通,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实施绩效评价的工作格局。
同时,四川省财政还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工具:主要围绕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合规性、有效性进行设置,重点强调项目绩效管理的最核心需求,并综合考虑了数据收集处理的可操作性,在不断实践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指向明确、量化科学、特性鲜明、易于操作的具有四川特色的指标体系。
2012年,四川省继续强化绩效目标管理,推进建立“四类三级”绩效目标框架,填报覆盖省级财政预算资金90%以上。
“现在,绩效目标制定成为项目设立和预算安排的必备要件。”这位负责人表示。
绩效评价的成果运用是事关绩效预算管理体系成败的关键。为此,针对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四川省财政相关处室分类整理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督促部门和市县落实整改。
事前、事中、事后三管齐下
“在狠抓绩效评价的同时,四川省财政根据多年的积累,全面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强化事前控制,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2010年,四川省财政全面启动了省级预算编审程序改革,省政府领导亲自主持分管大口的预算编制,从而健全了政府主导的预算决策机制,实现了存量增量资金的有机整合,促进支出结构更加优化。
自编制2012年预算起,启动项目绩效目标管理,涉及省级财政预算资金90%以上,提前细化预算编制。坚持同步启动部门预算和待批复项目预算编制,将项目资金分配过程提前至预算编制阶段,为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奠定了基础。
抓好事中执行,提升支出过程管理绩效。推进专项资金绩效分配,推动以竞争立项、据实据效、因素测算等为核心的专项资金绩效分配改革,基本实现了省级专项资金绩效分配全覆盖。
开展预算执行中期评估。2010年以来,四川省财政每年9月底启动预算执行中期评估,对执行情况不好或无法执行的项目预算予以调整取消,统筹安排用于执行中新增必须项目,既实现了支出结构动态调整,解决了部分新增项目资金需求;又为次年预算编制提供了参照,提高了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经中期评估,2012年共调整取消项目86个,涉及项目资金3.95亿元;重新安排急需项目83个,安排资金3.37亿元。
严格事后审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四川省财政通过加强结余结转管理、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强化财政决算审查三项工作,建立预算执行与预算安排的联动机制,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
一是加强结余结转管理。2010年以来,逐年加大结余结转清核注销力度。强化了部门“当年预算当年使用完毕、当年预算安排当年使用资金”的绩效理念。2012年省级清核注销2011年结余项目355个,资金0.82亿元。
二是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坚持把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推进建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在全国率先实施整体评价。2012年全省共评价项目694个、涉及财政资金314亿元,其中:省级评价项目76个,涉及财政资金256亿元;调减3个绩效评价效果不佳的项目,涉及资金7800万元。
三是强化财政决算审查。强化收支决算真实性审查,确保政府性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实现了对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资金运行和预算结余的全面监控。
四川省财政厅长王一宏对记者透露说,下一步,四川省财政将以推进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待批复项目提前细化、专项资金绩效分配改革、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完善为重点,深化省级绩效预算改革。在此基础上,坚持“全面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大力度推进市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省各级的地方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相关下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