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2 10:00:22

中国财经报:财政政策担大任 克难攻坚稳增长

《中国财经报》2012年10月11日第一版刊发
(办公室)

财政政策担大任 克难攻坚稳增长
——四川财政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纪实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四川财政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科技创新,锐意进取,克难攻坚,努力克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推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川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居全国前列,其中,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7.8%,增幅比全国地方平均高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投资实现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呈现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回落幅度小于全国的良好态势。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四川在去年较高基数上取得这样的成绩,财政部门发挥了坚强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四川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向记者介绍说,近几年来,通过加强公共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统筹政府性资金,通过预算编审改革调整存量、整合增量专项项目,通过预算执行中期评估、结余结转资金管理落实清理核销和调整归并项目预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四川形成了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制。
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主引擎
今年上半年,四川财政下达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95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35亿元,推动启动了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大力支持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下达各类资金179亿元,推进了全省出川大通道建设和省高速公路网的基本形成,加快了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有力助推四川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走进天府新区,记者看到建设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天府新区“两横一纵”5条道路正抓紧施工,新川创新科技园区已破土动工,一汽铸造成都项目开建……去年底,天府新区建设正式启动,四川省财政出台并落实六大支持天府新区发展的财政政策,包括设立天府新区发展专项资金20亿元、天府新区内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全额用于天府新区建设、地方政府债券和产业投资基金向天府新区倾斜、自主确定天府新区土地类适用税额标准、加大对天府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的政策支持、支持天府新区金融业发展等,有力地推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天府新区正成为四川经济新的增长极。
与此同时,四川财政重点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大幅增加水利投入。启动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支持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亭子口水库和武引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等项目建设。
四川省财政厅负责人强调,“我们在促进投资的过程中,更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钱用在刀刃上,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加大这些项目资金保障,千方百计加快进度,确保尽快竣工投产发挥效益。”
产业支撑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四川省委省政府鲜明确立“产业兴省”理念,把建设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发展高端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2012年初,四川财政安排省级预算资金20亿元,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中攻坚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努力突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四川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整合相关专项资金,专门设立了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引导专项资金14.62亿元,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化,加快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与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的“两化”互动加快发展。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四川“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业大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多年来省财政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四川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12年上半年,省财政支农项目专项资金总量达到194亿元,支农规模迈上了新台阶。其中,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四川财政共筹集资金14.85亿元,扎实推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100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建设等重大农业项目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开展现代农业优势特色基地建设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下达新农村建设和省级财政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超过20亿元,用于支持“50+10”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和推动各地加快新村聚居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扩大消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四川省开展了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以及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据统计,这几项政策实施以来,四川财政共计兑付补贴金额超过84亿元,实现产品销售超过700亿元,极大拉动和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此外,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也逐渐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妙招。2012年上半年,四川省财政安排5.32亿元支持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四川省内贸流通服务业焕发出蓬勃活力。
财政支招服务企业发展
保企业就是保增长。四川财政牢固树立主动作为、主动“买单”的意识,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小巨人”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活动补助资金等多项专项资金。同时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投入等方式,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四川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全面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力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帮助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轻负担,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川省财政厅负责人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小册子向记者展示并介绍说,“从去年开始,我们积极会同税务部门将近200多项支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梳理、汇编成册,发放到全省1.1万多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企业一看这本册子,就能清清楚楚地了解自己应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川财政对中小企业在中央授权范围内,按上限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其中仅提高增值税起征点一项,今年1至5月就减免企业4.2亿元税收。同时,全面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涉企收费项目,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加大对涉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查处力度,减轻负担,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今年上半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逆势上涨,增幅达到12.9%,比全国高出15.1个百分点。
方法创新破解资金难题
“相对于经济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财政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关键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重新配置、整合和利用资源,加快建立财政、金融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格局。”黄锦生对记者表示。
四川财政为帮助省内中小企业减轻负担,按照“财政支持金融,金融扶持产业”的思路,将财政支持“捆绑”金融服务,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流向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是对中小型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型企业,省财政安排财政贴息,贴息的时间要求不超过两年,贴息金额不超过200万元。2012年上半年,省财政共安排中小企业贷款贴息项目80个,贴息金额达到了1692万元,引导银行贷款230084万元。另外,对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的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可对其发放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的贷款所产生的利息,财政按照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
二是实行银行贷款增量省级财政奖励政策。2009—2011年,省财政共拨付奖励资金3174万元。截至2011年底,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8891.7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169.2亿元,同比增长44.7%,中小企业贷款余额高于全省贷款余额增幅8.9个百分点。
三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推动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额大幅增加。截至2011年末,全省备案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25家,注册资本272亿元,新增担保额903亿元,同比增长48.76%。
四是鼓励和指导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去年在四川省财政厅的协调下,推动仁智油服和依米康两户中小工业企业上市,共募集资金6.82亿元。近期,四川财政还准备与人民银行配合,制定出台支持开展银行间市场债券承销业务,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项支持金融机构的政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融资平台在四川近几年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四川财政在加强融资平台管理基础上,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方式帮助融资平台公司注实资本金,促进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创新融资平台运作机制,增强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使融资平台发挥了多元化融资功能。
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户数达11909户,共完成工业销售产值9826.7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55.2亿元、利税总额875.1亿元、利润总额51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1%、16.1%和16.1%。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财经报:财政政策担大任 克难攻坚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