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2 10:00:21

中国财经报:四川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智能化”

《中国财经报》2012年10月30日第一版刊发
(国库处)

四川: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智能化”
突出重点,实时监控,彻底改变过去“单位违规不知晓,财政跟踪时效差,整改落实难度大”的历史

又是一个普通的周二。四川省财政厅工作人员小张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查看了一下昨天的动态监控记录,对违规记录的处理情况再次进行了确认。他想,还有两个电话得打,这两笔支付还需要查明原因。这时,一条鲜红的预警信息在屏幕上跳出。哟,又有事了,还是二级预警。他点开一看,信息提示为“公务卡还款方式有误”。电话铃响了。“反应还挺快的”,他接起了电话。果然是这个单位的财务人员打来的。她说她是正常通过转账归还工作人员差旅费,怎么会出现预警呢?小张告诉她:“公务卡还款必须通过系统内专用的公务卡模块,这样才能保证单位、银行、财政三方对支付信息的准确记录。因此你目前采取的支付方式是错误的,这笔支付应该停止。”
对一笔异常支付的预警信息,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是同时接收,当一级预警出现时该笔支付就会被冻结,单位不能继续操作。这,就是目前四川省省级动态监控系统运行的新模式。
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四川省财政厅从2011年起着手对省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彻底解决了原系统监控内容针对性不强、监控端口前置程度不高、预警信息不能实现双向联动、动态监控系统与金财工程大平台之间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达到了预期效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修改与调试,新系统于2012年9月1日成功上线运行,标志着四川省省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实现了新突破。
一是科学评估,突出了监控重点的针对性。四川省财政厅在进行系统修改前,有针对性地对近年来省级预算执行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反复研究,对财政资金支付环节的各个风险点进行重新评估,进一步确定了监控重点,包括不符合预算执行主体的职责、财政资金管理要求以及涉及财政资金安全的支付行为;不符合预算管理程序和账户使用核算范围的支付行为;未按项目、科目使用财政资金以及重点关注的其他支付行为等方面。这些内容涉及的监控预警规则达20余条,突出了监控重点,突破了监控盲点,体现了新系统在资金监控方面的针对性。
二是实时监控,实现了“事前、事中”全覆盖。经过改造,四川省省级动态监控新系统具备了实时、动态监控每一笔授权支付的能力。预算单位在支付业务数据录入保存时,系统能自动对该笔业务数据进行监控校验。采用三级预警的方式,对存在的疑似违规支付,做出不同级别的预警提示,采取不同的控制和处理措施,真正实现了“事前阻止、事中控制”管理模式。
三是双向联动,避免了对支付行为事后“纠错”及无谓“扯皮”。过去,对一笔疑似违规的授权支付,预警信息只出现在监控端,财政部门收到信息后,尽管可以通过电话跟踪的方式向预算单位通报,但该笔支付已经成为事实。新系统对同一笔疑似违规支付预警提示信息,实现了向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实时双向发送的功能,接受信息的双方都是对等、透明的,真正达到了“你知我知”的效果。这种模式实际上也为预算单位提供了一个针对某笔出现预警的支付进行重新审核、修改和纠错的机会,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位违规不知晓,财政跟踪时效差,整改落实难度大”的历史,财政部门在监控中不再处于被动局面。
四是数据集成,强化了与集中支付系统的无缝衔接。四川省财政厅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的契机,一改过去通过前置服务器读取数据的方式,将省级动态监控系统纳入了金财工程大平台统一管理,并作为大平台的子系统存在。这样,动态监控系统就与预算管理、集中支付、账户管理、公务卡等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综合信息平台,在同一个财政信息管理系统下运行,真正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无缝链接。在此平台下,各个子系统相辅相成,动态监控子系统针对财政资金支付业务的操作,直接从其他子系统中实时读取数据,进而完成动态监控业务对预算执行各环节的信息交换,在广度和深度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动态监控对各项财政资金支付信息进行集成并加以运算的需求,克服了原模式下的时效差、维护难等弊端。
截至2012年9月底,四川省省本级和所有市(州)本级、县(市)已全部开通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管理模块并顺利实现上线运行,提前完成了财政部领导提出的“今年年底前初步建立覆盖各级财政的动态监控管理体系”的任务。四川省独具特色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必将更加有效地发挥威慑、警示、纠偏和规范作用,更加有效地遏制违规支付行为、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更加有效地为财政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服务。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财经报:四川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