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2 09:53:14

中国财经报:一事一议惠农家 遍地盛开幸福花

《中国财经报》2011年5月31日第3版刊发
一事一议惠农家 遍地盛开幸福花
——我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综述

引言: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已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开展“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解决。我市从2010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已先后实施财政奖补项目106个,受益人数8.81万人,多渠道筹集财政奖补资金1516万元。
启动篇:
农民出题 政府作答 一事一议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难题
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后,虽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也使得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在村级组织中,一些集体公益事业得不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大工程可以通过立项争取资金,但一些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小项目却因为缺少资金而被搁置,“无钱办事”在大部分地方还依然存在。
镜头一:刘永康与一年前的盐边县桐子林镇木撒拉村通村公路
“过这条路,晴时吃灰,雨时淌泥,恼火的很!”一提起盐边县桐子林镇木撒拉村的一条30公里的通村公路,村民刘永康就只能无奈的摇头。
在盐边县桐子林镇木撒拉村,一条长约30公里的土路成为村里人与山下联系的必经之路,道路不宽,勉强可以同时容下两辆私家车通行。路面坑坑洼洼,“满目疮痍”。晴天还好,虽然吃点灰,但车总能颠颠簸簸地通行,一遇到下雨,路面大坑就会有积水,下面的车上不来,山上的蔬菜运不下去,村民只能看着自己田间地头已经成熟的菜干着急。
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许多村民都买了摩托车,“没办法,雨天只有摩托车可以勉强过得去,其他的车根本不得行。”就是因为路面不好,刘永康已经买了一年多的拖拉机看着还是新崭崭的,放在家里成了摆设。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口号,村民并不是不知道,村干部也并不是不清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一切构想都只是空谈。“什么时候,政府能给我们村也拨点钱,大家伙一定把这条路修得好好的!”每每从这条路经过时,刘永康总是这样自己琢磨着。
如何保障村级公益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摆在政府眼前的一道考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正式出台。
万事开头难 处处取经做方案
2009年11月,四川省正式将我市仁和区、米易县纳入全省首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这标志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已经蓄势待发,即将在我市实施。
为了让这项政策能够普惠于农,让实施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尚无这方面经验的攀枝花决定外出取经。为此,市里专门成立了两支“取经”队伍,一支去到云南省玉溪市和保山市,学习那里的好经验、好做法;另外一支队伍深入到各县区田间地头,广泛地搜集意见,进行调研,为制定全市的奖补政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正是在这样“一内一外”作用下,《攀枝花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意见》、《攀枝花市村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筹资筹劳管理实施办法》、《攀枝花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为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依据。
“争取用5年的时间,使全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社会事业显著进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跃上新台阶。”
这段写在实施意见上的文字,为我市未来5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根据实施办法,凡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式修建的村内户外公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环卫设施、植树造林、文化体育设施等村民迫切需要并直接受益的公共事业建设项目均在财政奖补范围内。
财政奖补资金实行分级负担,中央、省级奖补资金由省财政根据《四川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办法》进行安排,并由市财政及时拨付至各区县,市级奖补资金分为基本奖补和激励性奖补。其中,基本奖补由市财政按照区县农业人口数,以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计算补助;激励性奖补依据区县的工作绩效,在基本奖补数额的30%以内统筹安排。区县政府也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每年按农业人口人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进行配套奖补。同时,各级政府需要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建立部门定点帮扶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和村集体组织进行配套,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形成政府补助、部门扶持、社会捐赠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财政性奖补资金占项目投资额的比例为30%到60%;对于整合项目,扣除其他财政性资金后,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所占比例也应该为30%到60%。单个项目奖补额度原则不超过50万元。区县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奖补办法。
明确分工 助推工作事半功倍
2010年5月14日,这对攀枝花52万农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随着全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全市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该工作启动后,我市就把它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为了加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里还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川红同志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为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财政局局长刘德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组织、统筹、协调、检查以及情况收集、总结和上报,办公室分设项目管理组和资金管理组。同时,在市农牧局设立项目管理组,负责指导县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民主议事、规划、申报、筛选、项目实施、检查验收、总结等,制定全市的筹资筹劳办法和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组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全市的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县区安排配套资金,指导县区的资金兑付和监督检查工作。其中米易县在试点实践中,探索出了“包保制”,明确了县级相关部门的责任,要求成员单位分片包干2—3个乡镇,对奖补项目全程跟踪指导,保证了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确保政策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我市按照“群众议事、逐级申报、县级平衡、总量控制、村民自建”的模式,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确保工作开展起来有的放矢:区县政府主要负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宣传引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确保政策落实;乡镇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组织发动工作;村级组织要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民主议事,鼓励和引导农民筹资筹劳,做好项目实施。万事开头难,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推动下,我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镜头二:刘永康的“瞎琢磨”如今已然变成现实
随着试点工作触角的不断深入,刘永康所和村民一直盼望的那条通村公路,也被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得到这个消息后,同年11月,村里立即组织召开了村民大会,312名村民代表一致同意通过筹资筹劳修路;12月底,这条路就在大家伙努力下“打磨”完成。“这条路我们自己花了9.9万,财政奖补我们20多万,现在大家在这条路上走得可舒心咧!”刘永康告诉记者,一条30公里的村内公路,让新发、黄桷、木撒拉等8个村民小组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受益农户达到350余户。现在的刘永康每天开着拖拉机在新修的同村公路上行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逢人便说,“是一事一议让我们的小村变了样啊!
实施篇:
政府搭台 群众唱戏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事一议”重在“议”,如何让工程修得扎实,如何要大伙儿满意?村民参与是关键,于是一个个政府搭台,村民唱戏的故事在我市的村落里精彩演绎着。
镜头一:米易县撒连镇湾崃村一事一议村民大会
4月份正值农忙时节,但米易县撒连镇湾崃村的村民却并没有在田地里忙和,下午3时左右,大家都聚在村小的操场上,你一句我一句地闲侃着。
“我听说下午就要表决我们那个熊家堰工程,我们当然支持了,这个工程修好了,咱们全村的用水问题就能得到缓解了!”一听说下午就要对今年村上的熊家堰建设项目进行投票表决,村民罗莲芳两点多就拿着板凳去村小“开会”。本来以为提前了一个小时,应该能占个前面的好位置,听得清楚些,没想到到了那里才发现操场已经来了不少和她一样来占位置的人。
“现在要修什么不修什么,村里头都要事先征求我们意见,咱们农民也参与到村组事务的管理咧。”罗莲芳告诉记者,自从一事一议实施以来,全村开这样的会议已经不下十次了。立项时要开会征求村民的同意,建设时要定期通报项目进展,快要建好时要组织村里人去查看。每一次,镇上、村两委的负责人都会向村民详细讲解项目情况、需要筹资数额、财政补贴政策。如今,每个村民谈及一事一议都能说上几点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下午4时,湾崃村村民大会准时召开:参加会议的人签到、村干部介绍项目建设相关情况、村民代表表决、选出资金监督人和项目质量监督人,村民代表发言。最终大会在村民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希望我们的堰塘赶紧修起来,到时候全村47户人都能受益咧!”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村民一事一议会的罗莲芳,对这个项目充满了希望。
发动群众 众人划桨开大船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资筹劳主体是群众、建设主体是群众,建好后的受益人也是群众。这项政策只有让群众理解、群众认可、群众参与才能收到明显的成效,为此,各级各部门把宣传动员工作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关键一环,通过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参与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中来,确保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办成群众受益的大实事。市、县(区)、乡镇充分利用会议、培训、广播、电视、板报、标语、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让广大基层干部全面掌握政策并能灵活运用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政策,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增强参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一年的宣传,项目区的干部群众基本能够了解财政奖补范围、筹资筹劳标准、财政奖补标准等政策规定,激发了村民参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热情,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规范会议程序 确保公益事业 大家议完大家定
湾崃村的村民大会只是我市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时的一个缩影。自该工作启动以后,项目覆盖的村、社都会在项目实施前,本着“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召开一事一议议事会。市财政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真正体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开会时,应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2/3以上农户代表参加,所作决定要经到会人员的半数通过才能有效。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随便进入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一事一议的。项目必须要有发起人、群众对所议事项要求强烈、参与议事的农户是直接受益群体,只有三个条件同事具备,“一事一议”议事会才有了进入议事程序的前提条件。在“一事一议”议事会上,发起人在发出通知时就向各农户说明:愿意参与的就到会,不愿参与的不强求,不加任何强制观点。农户知道不参加会议就不会受益,自然会仔细考虑发起人通知的内容,自己决定取舍。同时,参会村民都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在义务分摊方面,村民投入一般实行“按受益户均等”或“按受益人均等”分摊。“大家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了积极性,项目推进也就事半功倍了。”市财政局工作人员如是说道。
同时,为保证村务公开到位,全市各个项目实施村组均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和理财小组,并把需要建设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主要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资金或实物作为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及时向村民进行了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正是在这样的充足“阳光”下,每一个项目都在村民们的呵护下“茁长成长”。
镜头二:湾丘乡热水村五个人管好一个大项目
“今天到目前为止已经装了7车了!”4月27日,郑顺安站在安宁河边,拿着手中的一个账本一边数一边告诉记者,他是他们热水村坝塘维护项目的理财监督,每天他都站在河边,如实记录着每天运输石料多少车,每个车来回了几次。然后定期做资金使用明细表,贴在村务公告栏上,供村民们及时查阅。
据村党总支书记程超华介绍,郑顺安管理项目资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全村那虎湾渔场公路硬化一事一议工程,也是郑顺安在做项目资金管理。与此同时,村里还有4个项目质量监督,每天在项目建设现场,查看工程质量。“我觉得这种形式多好的,我们毕竟都有活,忙不过来。大家推选出几个人来管理这个项目,然后这几个人再定期给我们说项目进展情况,不仅我们能随时获取信息,又不耽误农活。”陈德银告诉记者,就是这5个人的管理小组,去年把全村总投资50万的那虎湾渔场公路硬化项目做得妥妥当当。如今村里渔场到公路均实施了道路硬化。“现在路也修好了,等坝塘也加固后,以后我们村还准备在渔场里搞点近郊旅游,到时村里的环境、村里人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的。”陈德银对自己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项目巡礼篇
政府指导 农户受益 村村绽放幸福花
村里的道路越来越好了,水塘、堰坝越来越多了,环境越来越美了,自2010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实施一事一议的村落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住在村落中的农户的幸福感也在逐日提升。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实施财政奖补项目106个,受益人数8.81万人,多渠道筹集财政奖补资金1516万元。
文化大院驻进农家
每天清晨约上乡里乡亲一起在大院的篮球场打打球,中午吃了饭到文化大院图书室翻翻书,临近傍晚到大院的广场上跳跳“左脚舞”,这是仁和区大田镇那立村白坡村民组的村民闲暇的文娱活动。这样的生活,放在以前那只能是一个他们美丽的梦想。
近几年,随着大田石榴在市场品牌的打响,大田镇那立村白坡村民组的村民也依靠发展石榴产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组的文化体育设施却依然十分落后。“到处都是土坑坑路,过年过节大家要跳个舞,都要到处找地方。”说起以前的情况,吴桂英情不自禁地摇脑袋。
2010年,该村民小组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工程”示范点建设,在一片800平方米的空地实施综合性文化体育场所建设项目。“当时村、镇上听到我们有这个想法,都非常支持,把我们这个项目纳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据介绍,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房屋260平方米,内设村民农技培训室、农村书屋、乒乓球活动室、村民会议室,硬化篮球场,建设体育活动场坝600平方米,安装村民健身器材一套,建公厕、垃圾房各一个,对道路两旁200平方米的花池进行绿化。项目总投资32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37万元,投工207个,折资0.62万元,村集体投入12.21万元,财政奖补资金16.8万元。文化大院从去年9月动工,今年春节前竣工。项目的实施为全组52户农户,207人提供了一个文体活动场所。
“现在这个文化大院修起,我们上课不用坐到田里去上了。”石榴种植户刘向南告诉记者,为了促进石榴产业的发展,每个月村里都会请专家为种植户讲解石榴种植技术。但以前由于缺乏场地,每次上课都只能在村里找个空地或者去田里讲解,如今有了这个文化大院农技培训室,种植农户再也不用去上露天课了。
“我平时没事的时候还喜欢去图书室借几本书看看,充实一下自己。”在文化大院图书室,唐彬正把前段时间借的《石榴丰产栽培技术》、《农药科学而使用指南》、《池塘养鱼实用技术》3本书交给管理员。“以前没有条件说不得,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么好资源,当然要好好利用了。”说完后,唐彬又走到到书架上选书去了。
梦想家园美如画
一米高的小栅栏整齐地立在公路边,路旁青翠欲滴的植物在微风下尽情摇曳,三五个村民闲适地聚在健身器材旁唠着家常,4月28日,记者来到仁和区前进镇普达村,宛若走入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画中。
如今家住普达村枣子坪村民小组的吴顺聪总会每天早起那么半个小时,提着一桶水,为自家门口的那块绿地浇水。“政府给我们花钱,建了个这么美丽的家,我们自己也得珍惜。”吴顺聪告诉记者,以前看着电视上那些生态旅游村的图像,他就格外羡慕,梦想着哪天自己所居住的普达也能变成那样如画的村落。
2010年10月,吴顺聪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一天村里决定在他所在的枣子坪村民小组实施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整个项目包括新修0.8公里机耕道,0.4公里村里主干道水泥路和2762米人行便道硬化,新增10个果皮箱,7个垃圾房,道路沿线栽种树木174003株,农户房屋四周栽种树木16471株。工程总投入133.3万元,其中村民自己筹资筹劳38.3万元,社会捐赠10万元,其余部分均为财政奖补资金。
项目的实施,为像吴顺聪一样,生活在普达村枣子坪村民小组的58户农户带来了实惠,不仅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记得当初,我们田书记和镇上的领导天天往我们家里跑,哪里需要栽树,哪里要硬化,哪里可以修点栅栏,他们都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吴顺聪告诉记者,大家一听说田书记要带着前进镇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许多人都自告奋勇地报名去当调查员。那段时间,每家每户都留人,把门大大地敞开欢迎调查员入户调查。“搞新农村建设,最终受益的都是我们,所以大家伙的热情都很高,也很配合。”吴顺聪看着眼前被打造一新的普达村,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满足和欣慰。
“咱们村本来离市区就不远,路也好走,现在风景好了,相信以后一定能吸引很多人到我们普达来做客。”看着村里几户邻居的农家乐生意不错,今年,吴顺聪准备把自家庭院好好收拾一下,在家里搞个农家乐出来,“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周末到乡下来度假,等我家装修好了,芒果熟了,家里的农家乐生意一定会很火!”一边给芒果套袋,一边还要张罗家里即将开张的农家乐,吴顺聪生活过得格外的充实与快乐。
临走前,记者在普达村里看到管护人员,正在大坝上,为用绿色植物摆出的“田园普达、梦想老家”这道景观进行养护。如今这张普达村的名片,已经深深印刻在了村里每个人的心中,未来这里的美景也将镌刻在每个到普达的游客记忆里。
一条幸福路修到百姓心坎上
“这路都是青皮村的村民自己修出来的,许多村民都反映说,一条路圆了他们几代人的梦。”在米易县攀莲镇青皮村,村相关负责人张加梁指着村内一条2.9公里道路将整个村连成一体。
“当时一听说修路,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车的出车,忙时干农活,闲时就自觉过来修路,每个村民既是建设者也是管理者。”谈起当时建设时的场面,张加梁还仍然记忆犹新,张加梁告诉记者,青皮村2.9公里道路硬化工程,涉及2个村民小组,项目设计投资100.4万元,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项目建设得到全体社员群众的拥护,547名村民集资90450元,67名村、组干部和热心群众踊跃捐资75550元,同时,在项目施工期间,村民积极投工投劳,把项目的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在施工期间,没有发生一例建设占地和青苗补偿问题纠纷。“在没有实施一事一议之前,村里的工程虽然也得到村民的支持,但从没有出现这样建设热情。”
“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圆了几代人的梦想,出行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烦恼没有了”。青皮村村民提起这条路总是感慨万千。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事一议项目示范工程。“现在大家都非常珍惜,每天起来把自家门口涉及的道路全部打扫得干干净净。”
社长何明春告诉记者,路修好了,不仅方便了群众的出行,而且大大改善农产品的运输条件,提高蔬菜和水果销售价格,“今年,全村的每公斤蔬菜比往年多卖0.4—0.6元,每亩可多增收1000元。”谈及修路为生产带来的积极作用,何明春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建成这条社道后,贯通了全社全部生产、生活道路,为全社513亩早春蔬菜、300余亩芒果基地和一个肉牛养殖场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项目涉及2个村民小组的513亩蔬菜产量1780吨,可新增收入71.2万元;300亩水果每亩多售200元,实现新增收入6万元;养殖场降低运输成本1万元;共计新增收入78.2万元,全社685人人均增收1142元。
同时,这条水泥路连接该镇境内库容最大的一座小型水库——工农水库,原来的入库抢险道路为狭窄的土路,一到雨季就泥泞不堪,车辆难行。硬化路建成后,能全力保证水库汛期抢险需要,确保水库安全度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青皮村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切实解决了村民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为该村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政府给我们修这条幸福路,真是修到了我们心坎上咯!”何明春如是说道。
清澈的自来水引入农家
“现在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这清汪汪的自来水了。”4月28日,记者来到仁和区平地镇平地村斗会田村民小组,张雨指着一户农家外新建不久的自来水管道,对记者说道。
张雨的家就在斗会田村民小组,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用水主要来自于一口水井,有的农户家接了输水管道,可以直接在家里接水使用,但水流量很小,由于没有经过处理,大家伙接了水都要放着沉淀一下才使用。有的没有接用水管道的农户还要自己提着桶去井里打,十分不方便。
“现在自来水管修好了,我们打开水管直接就可以拿来使用,真的很方便。”张雨一边说,一边拧开自家的自来水阀门,只见清澈透明的自来水从水管中流出。
不仅仅是自来水流入农家,平地镇平地村相关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2500米村内行车水泥道路硬化,3000米人畜饮水输水管道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文化长廊一处,5个垃圾收集房,整治2个生产小水塘,为60余户农户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庭院内外美化靓化等。这个总投资249万元的一事一议项目,从去年10月份正式实施以来,现已全面竣工,其中村民自筹了51.52万元。“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我们请了专业的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村组的人只负责监督工程质量和工程资金使用情况。”
道路平整干净随处可见、鲜艳的彩绘图案在农舍墙面上蔓延、老人们在文化长廊上闲话家常。行走在通往斗会田村民小组的路上你能感受到这个村落浓郁的民族风情。
成绩已成为过去,站在今年新的起点上,全市对一事一议工作又有了新的打算和安排。去年,由于受客观原因影响,政策宣传尚有死角,特别是在高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群众还不知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为此,我市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力度,并加强对干部,特别是民族乡镇干部的培训,让他们熟练地掌握政策,灵活的运用政策,通过对基层干部的培训,让他们面对面的向群众宣传政策。同时,我市还将通过加强考核验收,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工作质量和资金安排。“从2010年项目实施情况看,拼盘项目较多,如何在项目整合中充分体现民建民管、群众参与,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难;对此,市、县区要加强对整合项目建设方式的研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市财政局工作人员如是说道。
与此同时,为深入推进试点工作,今年我市已将第一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下达到各个县区(不含盐边县);共计975万元。其中省级奖补资金635万元,市级奖补资金340万元。“该项资金的下达,为我市2011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相信随着该项工作触角的不断延伸,今年我市将有更多农户受益,农村面貌将得到有效的改变。”市财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财经报:一事一议惠农家 遍地盛开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