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1 15:57:17

中国财经报:化危为机破解三大难题

《中国财经报》2011年5月12日第2版刊发

都江堰、绵竹、江油:化危为机破解三大难题

灾难肆虐过后,百废待兴的重建任务与税源瞬间枯竭的尖锐矛盾,将三道巨大的难题骤然摆在灾区财政人面前:一是重建资金缺口巨大,如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短收和增支压力叠加,如何实现灾区财政收支平衡?三是灾区财政亟待振兴,如何实现灾区财源建设“输血”变“造血”?时隔3年,一份亮丽的答卷已交出:2010年,四川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6个重灾市(州)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6.99亿元,较2007年增长81.8%,全面超过震前水平。今年一季度,6个重灾市(州)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速47.2%,高出全省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灾区财政崛起于危难,成功破解了三大“难题”,实现了财源重构和财政稳健运行。
都江堰市
开源节流集中财力保重建
如何破解重建资金匮乏的困境?都江堰市财政局积极创新理财理念,在“节流”的基础上,念好“开源”这本经,为灾区人民聚集到一笔笔可贵的重建资金。
“我们通过坚决压缩政府支出,特别是对一般性支出做到能压则压、该减则减、当缓则缓,受灾当年就调减年初预算12.4亿元,腾出财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都江堰市财政局局长程建国说。
为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重建,都江堰市财政局综合运用政府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打出了一组运用市场化筹资的财政“组合拳”。
“BT融资方式是我市的得意之作,这凝聚了市财政局的辛劳和智慧。”都江堰市市长徐富艺介绍道。据了解,都江堰市财政充分运用先由社会投资、后由政府回购的BT融资方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金10多亿元投向聚青线、驾青线、IT大道等城乡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极大减轻了地方重建资金投入的应时压力,有效解决了该市巨大重建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为加快当地“五纵五横一轨”骨架路网构建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通过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支持城房、农房建设是都江堰市财政的创新。市财政局在支持城房、农房重建时注重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通过向新组建的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入资本金1.2亿元,为农户重建住房和发展产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与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联合重建。新组建不到两年时间,该公司就向6100余户居民提供了贷款担保,获得2.8亿元城房、农房、农村旅游开发、“农家乐”等贷款资金。
据程建国介绍,都江堰市财政向新组建的都江堰市金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入资本金5000万元,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担保额度近4亿元。
绵竹市
苦练内功力保平衡化赤字
面对短收和增支双重压力叠加,绵竹市财政局牢固树立抓平衡就是抓生存,抓消赤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通过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一是坚持既“捡西瓜”又“捡芝麻”,加强对重点财源的动态监控,同时抓好援建项目建安营业税和零散税收的征管,以“捡芝麻”的办法实现“以小补大”。二是坚持“自加压力”,调整乡镇财政体制促增收。三是取消“预算外收入”,将所有预算外收支统一纳入预算内管理,有效避免“财政高赤字、部门高结转”现象的发生,仅此一项就为2010年新增地方可用财力6200万元。四是硬化预算约束,实现年中无一笔预算追加。五是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融入消赤理念,将消赤目标编入财政预算盘子,大力削减发展建设支出和行政成本支出,严控出现因灾以外的新赤字,从源头上推进消赤化债工作。
2010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9亿元,增长70.4%,实现了地震后的首次年度财政收支平衡。
江油市
培植财源恢复“造血”增后劲
江油市坚持把支持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结合起来,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在灾后重建中加快培植壮大财源。
谈及化危为机的“生财之道”,江油市财政局局长杜廷才用了“三个注重”来概括:一是注重发挥重建资金的放大效应,按规划安排中央重建基金6.48亿元(约占总量的10%)用于产业重建,拉动投资85亿元,资金放大13.1倍,为后续财源培育打下了基础。二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手段鼓励银企合作,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高融资能力。注入该市担保公司1.82亿元资本金,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额达到6.8亿元;安排3.2亿元园区资金引导产业集聚、集中、集群发展,入驻园区的规模企业超过50%。三是注重发挥援建项目的拉动作用,深化与援建省的对口协作。洛阳轴承等一批援建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达75.29亿元;以江油—河南工业园为重要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仅2010年就新引进工业项目到位资金37亿元。培育壮大的一批现代产业对江油财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2010年,江油市在全面保证各项支出需求的基础上,当年收支平衡后尚有结余。人均财力提高到5.8万元,较震前的2007年翻了一番。灾后重建的3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江油市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支出保障最好的时期。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财经报:化危为机破解三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