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如椽大笔再绘锦绣河山
《中国财经报》2011年5月12日第2版刊发青川:如椽大笔再绘锦绣河山
在3年的恢复重建中,青川县财政部门按照“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百姓优先,集中资金搞民生”的原则,切实发挥财政职能,强化资金保障监管,有效保证了青川县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特别是民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今,在这涅槃重生的神奇土地上,漂亮的校园里书声朗朗,现代的医院内设施齐备,别致的民居坚固整洁,宽阔的公路蜿蜒起伏。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农房城房重建让“居者有其屋”
走进青川县沙洲镇三堆村,小青瓦、灰白墙、人字顶、木栏窗,典型的川北民居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村民双兴贵脸上乐开了花,他告诉记者,“地震时,我家的房子全塌了。是财政部门给我们发补助、弄贷款,才建起这么漂亮的房子。”
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与保障下,青川县早在2009年底,就全面实现了6.1万户农村群众“住新房、过新年”的目标。
“我们把住房重建作为头等大事,注重资金整合,做到‘四强化’,打好‘组合拳’。”青川县财政局局长杨廷洲介绍说。强化政府补助的“杠杆作用”,农户启动重建就兑现1万元,房屋主体完工后全部兑现,全县累计兑现农房重建补助资金14.5亿元;强化援助资金的“催化作用”,统筹援建6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农户建房;强化社会资金的“聚合作用”,充分利用红十字会等捐赠款项,加快600户特困户的农房重建进度;强化银行贷款的“放大作用”,成立永生担保公司,注入资金5000万元为“药引子”,为每户贷款担保1万元至3万元,全县共发放农房重建贷款8.9亿元。
同时,在城房建设方面,青川财政部门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县城住房保障总户数为8804户,截至今年3月底,累计建成7344套,交钥匙入住5761套。同时,还统筹采取建设安居房、联建房、自建房、廉租房、公租房、商品房和维修加固等其他7种方式,确保1.66万户城镇居民实现“一户一房,户户有房”目标。
基础设施重建让“天堑变通途”
走在青川县板桥乡青沟社宽阔平坦的村道上,村民周怀金等农户争相告诉记者:“以前去赶场要走七八公里的山路,卖山货或买日用品全靠肩挑背扛,现在财政出钱帮我们把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行、运输方便得很。”
青川县财政局重建办主任陈龙玉向记者介绍:“青川震后几乎无路可走,改变交通状况成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当务之急。”青川县财政部门一方面统筹重建基金、援建资金、捐赠资金,用好信贷资金,用活企业资金,激活民间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管理职能,监控关口前移、做好招标限价,加强现场监督、严控施工成本,用好资金求实效。在财政资金的有力保障下,青川县启动建设了267公里国省干道和200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一批农村客运站、码头相继建成,农村通村公路进度加快,全县交通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切实解决了群众行路难、过桥难、运输难等一系列难题。与此同时,青川基础设施重建其他各条战线也捷报频传,“3311”饮水工程使全县20多万群众安全饮水得到较好保障,建成农村沼气1.2万口,完成造林24万亩……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为青川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共设施重建让“利为民所谋”
青川县清溪初级中学校长李成军说:“我们的新学校占地面积20503.6平方米。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功能室、图书室以及塑胶跑道、篮球场……这些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
据了解,3年间,青川县财政局统筹整合各类重建资金14.84亿元,保障了56所学校的重建及部分重建,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交付使用,实现了所有乡镇都有标准化学校。投入资金3.559亿元,重建卫生机构541个,建筑面积69718平方米,目前35个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已投入使用,230个村级卫生站全部建成,新农合参保率达97%以上,全县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专项投入2.17亿元,完成无广播电视村村村通、乡镇广播电视站、流动电影放映车等文化项目重建45个,开通数字电视用户2000户,新建电缆干线500公里,安装直播卫星设备18086套,文化设施实现了历史跨越。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从“民急民盼”向“较好保障”的重要转变。
相关下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