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1 15:57:10

中国财经报:重生.感恩.奋进

《中国财经报》2011年5月12日第2版刊发
重生?感恩?奋进
——财政部门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纪实
四川灾区人民谱写了一曲曲从悲壮走向豪迈的重生乐章!
这是一片劫后重生的土地。灾后的四川更加美丽。
此时此刻,如果从空中俯瞰蜀中大地,你会看见葱郁的大地、丰饶的原野、巍峨的厂房、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一片片崭新的建筑,锦绣天府充满生机与活力。如果走进汶川、北川、青川、映秀、汉旺……你会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写满幸福的脸庞,会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如果你震后第一次来四川,你会难以置信这里曾遭受过一场大灾难,你也会惊叹灾区的现代和美丽……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是现在四川地震灾区的真实写照。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世界性难题。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时间之紧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使四川“雪上加霜”。非常之时、非常之举,要有非常之为、非常之责。从“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四川人民按照“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统筹兼顾、依靠群众、尊重自然,走出了一条科学重建的新路子,创造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四川实践”、“四川经验”。在去年9月底,四川如期实现了中央提出的“3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目前,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超过了灾前水平,《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灾后重建项目基本完工。截至5月初,四川省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10个大类29692多个项目已完工27914个,完工率为94%;完成投资近796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8600亿元的92%。预计到今年9月能够全面完成恢复重建规划任务。
——民生设施显著改善。完成城乡住房维修加固360多万户,建成永久性农村住房148.5万户,完成城镇住房重建25.7万户。建成学校2915所、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1883个,一批批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文化体育项目相继落成。
——基础设施上档升级。5000公里需恢复重建的干线公路已完工94%,1200座震损水库基本完成除险加固,骨干电网和农村电网重建任务基本完成,37个重点城镇形成主体功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产业实现恢复增长。2440个受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基本恢复生产,完成4886个产业重建项目,东汽、阿坝铝厂等重灾企业再创生产经营新高,一大批产业园区相继建成,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得到恢复性发展。
——财政状况持续改善。3年来,灾区财政实力实现了新发展,支出跨上了新台阶,财力水平更高,保障水平更好,财政运行更稳健,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39个重灾县财政收入持续增长,3年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4.8%。与震前相比,39个重灾县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64.7%、99.5%和138%。大部分重灾县实现了收支平衡,并消化了部分历史赤字和债务。39个地震重灾县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得到全面化解。
四川人民永远铭记财政部、兄弟省市财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
这是一个温暖的民族。这是一个温暖的财政大家庭。
我们永远铭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财政部给予的深切关怀。“大灾面前,不仅有你们,还有我们!”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通信刚有所恢复,财政部的领导和同志们就纷纷通过电话和短信向我们和灾区人民带来了慰问和关怀。当晚,财政部谢旭人部长就随温家宝总理抵达四川灾区,在最危险的第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灾区人民最困难、最无助的关键时刻,谢部长作出了“一定要全力以赴,誓做抗震救灾坚强后盾!”的重要指示。这是来自财政部最强有力的声音,温暖而厚重!这一声音传递的不仅是关怀和感动,更是举全国之力共同应对大灾难的信心、决心和力量!
财政部时刻牵挂着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进程。在余震不断、道路艰险的危难境地中,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重建现场里,处处有财政部领导的身影。3年时间里,谢旭人部长、廖晓军副部长、李勇副部长、刘建华纪检组长、王军副部长、原财政部纪检组长贺邦靖、原财政部丁学东副部长、张少春副部长、朱光耀副部长、刘红薇部长助理、王保安部长助理、胡静林部长助理等部领导,以及各司局领导先后600多人次赴四川灾区,帮助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财政部还特别安排经济建设司周法兴同志赴四川省财政厅挂职副厅长,具体帮助灾后重建工作。
特别让灾区人民感动的是,这几年在中央财政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财政部给予了四川最大的支持。在抢险救援阶段,财政部及时拨付了大量的抗震救灾资金,保证了应急抢险和伤员救助的需要,保证了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住处;在恢复重建阶段,及时建立中央财政恢复重建基金,代发地方政府债券,制定出台了多项针对地震灾区的财税优惠政策……
3年来,财政部出台《关于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紧急通知》、《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文件35件,为灾区人民提早走出困境、重建美好家园起到了十分关键而重要的作用。
我们永远铭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兄弟省市财政部门的倾情支援。地震发生后,我省18个极重和重灾县得到了18个东、中部发达省市的对口援建支持,没有援建任务的其他兄弟省市也主动请战奉献无疆大爱。3年来,18个对口援建省市确定援建资金近800亿元。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给予了我省100亿港币和55亿澳门元的资金援助。援建省市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对口支援的内容包括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涉及生产、生活等诸多领域。目前,对口援建的4000多个项目全部开工,已建成项目3700多个。
兄弟省市财政部门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资金支持。在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万援建工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是我们财政系统的干部职工。两年多来,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视灾区为第二故乡,克服余震不断、气候异常、水土不服、交通阻塞等重重困难,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对口援建工作。同时也带给灾区财政部门先进的财政理念和管理经验,北京市财政局帮助什邡市财政局建立起了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山东省财政厅派出多名财政干部帮助北川县财政局开展工作,江苏省财政厅帮助绵竹市财政局加强政府财力的统筹统管,辽宁省财政厅原厅长邴志刚、现任厅长郑玉焯先后11次带队到安县财政局指导工作……
在这个特别纪念的日子,四川财政人一定要向你们说一声:“恩人们,欢迎你们常回家走走!”
我们永远铭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省共计收到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0亿元,特殊党费80亿元,社会各界捐赠的大量物资紧急驰援灾区,帮助灾区百姓渡过难关,每一分钱、每一瓶水、每一口粮都深深地烙上了无痕、无言、无疆的民族大爱。与此同时,包括财政系统共产党员在内的全国共产党员心系灾区、驰援灾区,不仅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还带头冲锋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第一线,以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抚慰受灾群众,帮助我们重建家园。
“患难与共、爱心汇聚”的民族大爱,“天下财政一家人”的财政情怀,必将永远激励四川财政人自强不息、感恩奋进。
四川财政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应急抢险阶段,“全省没有任何地方因为财政资金不到位而影响抗震救灾!”
在灾后重建阶段,“全省没有任何地方因为财政资金不落实而影响规划重建项目的开工建设!”
在“两个没有”的背后,是全国财政系统的共同奋斗和卓越贡献。我们兑现了“誓做抗震救灾的坚强后盾”的承诺!
在灾难面前,我们的基层财政干部是灾民,要自救;是党的干部,要参与抢险救援;是财政干部,要扛起保障的重担,任务繁重而艰巨。他们用自己的表现展示了财政人的精神。
3年来,四川各级财政部门秉承和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守自己的神圣职责,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实践,经受住了大灾难的特殊考验,创造性地构建起财政应对突发巨灾的保障机制,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组织保障: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在抢险应急时期,四川省财政厅党组创新建立起应急状态下的决策指挥机制,厅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处室打破原有分工,实行党组集体领导下的统一指挥,有序开展救灾工作。在灾后重建阶段,专门成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筹推进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工作。
应急之策:专调预拨、据实核算。非常之时,非常之策。省财政厅创立了“调度资金保急需,灾情稳定作分配”这一应急状态下的资金保障新模式。同时,在中央财政的大力帮助下,建立了重灾区过渡期财力保障、救灾综合财力补助和临时民生专项补助机制,有效地缓解了灾区财政压力,保障了灾区政权机构正常运转、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的支出需要。
财力安排:统筹整合、调整结构。面对灾后重建巨大的投资需求,四川各级财政部门积极通过实施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引导社会投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全力做好资金平衡工作。通过“四压三停”、清理归并存量资金、集中各类财力增量、整合部门专项资金等办法,建立了规模为400多亿元的恢复重建基金,其中省级财政筹集的重建基金达到了270亿元。
投入重点:以人为本、发展振兴。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放到最优先位置。中央和省级重建基金对民生项目的补助标准达到投资额的45%,最高的达77%。制定出台了灾区困难群众生活补助、灾害遇难人员家属抚慰、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就业等各项救灾救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安排产业发展、园区建设、融资创新等资金70亿元,通过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融资担保以及BOT融资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支持灾区产业恢复振兴;积极落实减免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切实减轻灾区企业和社会负担。灾区实现了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
资金管理:监管并举、阳光透明。截至目前,四川财政重建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没有发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完善监管机制,建立起财政部门与纪检监察、审计、民政、财政部驻川专员办协作配合的横纵联动监督机制。突出监管重点,重点对各类应急抢险、过渡安置支出事项、重建规划、项目实施、资金发放、公开公示程序履行等情况进行检查。丰富监管手段,研究开发并依托灾后重建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实时在线监管,选派200余名财政监管员实施驻点监管。
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留下的宝贵经验弥足珍贵!
3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历程,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灾区的恢复和“再生性跨越”,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弥足珍贵。
——决战决胜,胜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伟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领导体制,极有利于形成全国救灾一盘棋的统一协调行动;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极有利于整合力量、聚集资源,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挑战;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极有利于壮大国力、保障民利,提供迎战各种风浪考验的物质支撑;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体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极有利于团结人民、凝聚人心,共同抵御旷世奇难。
——决战决胜,胜在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中央财政和援建省市在自身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挤出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四川各级财政自身也通过厉行节约挤资金、调整结构聚资金、市场运作撬资金、“四本预算”统资金等多种方式手段筹集资金,数千亿元的政府性重建资金实现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有力保障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实践证明,统筹整合不同层面、不同渠道、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资金,汇聚“有限”财力为“巨量”财力,集中用于重点重大方面支出,是我们应对特殊困难,解决资金不足、资金缺口等问题的有效机制模式。
——决战决胜,胜在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根本导向。各级财政把支持及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看病、上学和帮助受灾群众发展等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实践证明,只有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基本导向,灾区群众才能支持和拥护政府决策,各项财政民生资金政策才能迅速落实,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斗争才能夺取最后的胜利。
——决战决胜,胜在科学化精细化监管的基本思路。四川省各级财政在前所未有的资金规模面前,注重资金监管、加强项目评审、坚持督查督办、追求资金效益,清楚明白地用好、管好每一笔充满特殊感情的资金,总体上确保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的财政监管机制,才能确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落到实处,才能保障资金的安全高效,真正做到依法理财、公开透明。
3年前的今天,没有人想到地震灾区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3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没有人会怀疑这是人类抗震救灾史上的伟大奇迹。这个奇迹,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英雄的中国人民创造的!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3年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灾区发展振兴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财政人的脚步还不会停歇……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财经报:重生.感恩.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