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1 15:57:07

中国财经报:让高原明珠更加璀璨

《中国财经报》2011年5月12日第2版刊发

汶川:让高原明珠更加璀璨
汶川,这座川西北边缘的高原小城,因成为2008年里氏8.0级特大地震的震中,而镌刻着汶川财政人与全省、全国、全世界人民携手同心、众志成城的特殊记忆。
科学规划引领科学重建
“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思路给我们财政部门统筹资金保障、提升资金绩效提出了严峻挑战。”汶川县财政局负责人说道。汶川的灾后重建工作在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轨道上严格运行。尤其是映秀镇、水磨镇的重建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重复“房倒建房,路坏修路”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在注重避让地质灾害、提升建筑品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持续协调发展。
为确保重建规划的科学性、真实性,汶川财政局党员干部纷纷深入灾区参与灾害损失核定工作,对每一个专项规划的建设内容、投资规模、资金来源、重建性质等进行全面分析,并按要求细化为城乡住房、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等资金安排。为确保项目开工建设、保证工程质量,汶川县财政制定了重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项目审批、招标投标、资金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对拨付资金的使用实行全过程监督。截至2011年3月底,汶川县筹集灾后重建资金131.55亿元,灾后重建累计开工项目503个,开工率100%,完工项目463个,实际投资完成率93.2%,没有出现因资金问题影响重建进度和质量的问题。
去年8月,汶川映秀镇迎来两年恢复重建成果的首次“大考”,新建的住房、医院、学校等重建基础设施在咆哮而至的特大山洪泥石流面前屹立不倒,并成为周边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
“腾笼换鸟”促进产业重构
如今,借力灾后重建,立足于当地优势的产业转型正促使映秀镇、水磨镇向着旅游、教育、特色农业和居住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大步迈进。
据介绍,汶川县财政积极筹措企业迁建所需资金5.11亿元,60余家高耗能企业、工厂相继北上搬迁至茂县等地,留下的均是环评排放达标的低污染企业。同时,依托当地区位、资源优势,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筹集投入4.06亿元资金支持漩口、广汶、桃关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新型工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腾空“鸟笼”的同时,汶川县财政还注重引入都市型生态农业这只“致富鸟”,3年累计整合投入财政支农资金3.25亿元,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大力推广“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生产模式,全力支持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推动现代都市型生态产业发展。目前,汶川大樱桃公司、佳馨农业、九寨茶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汶川甜樱桃”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甜樱桃、猕猴桃、汶川羌芽等特色农产品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市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藏羌文化彰显民族魅力
“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旅游企业入驻,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挖掘古羌文化肌理,在传承羌藏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不忘记刻写这曲人本大爱的生命绝响和在灾难中坚强崛起的小城记忆,着力打造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与藏羌风情相融的文化旅游名镇。”汶川县财政局负责人说。在上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和援建省市的积极帮助下,汶川县财政整合投入资金1.99亿元用于支持映秀镇、水磨镇的精神文化重建。在重建中彰显城镇魅力,在发展中体现生机活力。与此同时,为支持引进阿坝师专、四川音乐学院分校等高等教育机构,财政整合投入资金10.08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改善、征地拆迁和企业搬迁补偿等,使水磨成为阿坝州唯一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的城镇,为当地产业的“腾龙换鸟”和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水磨镇,在短短3年时间内已从“省级高耗能工业示范区”变身为一座现代山水桃源小镇,宛如一幅靓丽的“水墨画”,被联合国人居论坛理事会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并与映秀、三江、漩口等重建乡镇一道构筑起川西北的“黄金旅游走廊”。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财经报:让高原明珠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