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四川改革预算编审程序迈出“两化”新步伐
《中国财经报》2010年11月16日第2版刊发四川改革预算编审程序迈出“两化”新步伐
省财政通过实施部门预算编审程序改革,创新财政收入预测和支出分析方法,完善部门预算基础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
2010年,四川省开始实施省级预算编制审批程序改革,省财政和省级部门在预算编制中共清理核销和调整归并存量专项项目1700多个,整合财政资金达148亿元。预算编制改革促进了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和编制的准确性,在贯彻科学化精细化理财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四川省财政厅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下发后,财政厅结合全省财政实际,以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实施部门预算编审程序改革,创新财政收入预测和支出分析方法,完善部门预算基础管理,省财政预算编制方法取得了3个突破。
实施部门预算编审程序改革是四川省预算编制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按照“加强事前控制、优化支出结构、硬化预算约束、注重资金绩效”的原则,将预算编制执行过程分为准备、初编、见面、细化、审定、批复、执行等7个阶段。
改革措施实施以来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效果:一是整合了资金。2010年,省财政和省级部门在预算编制中共清理核销和调整归并存量专项项目1700多个,整合财政资金达148亿元。二是强化了部门责任主体意识。各部门切实加强基础信息管理,利用预算单位人员编制、资产信息动态共享系统,及时修订省级单位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夯实了部门预算编制基础,进一步提高了支出预算的准确性。三是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预算安排原则以及2010年省级预算的编制要求,加强专项项目资金管理,细化项目预算编制,提高了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继续提高。2010年省级部门预算到位率达到89.98%,较2009年有明显提高,预算约束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财政收入预测和支出分析方法是四川省财政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的重要内容。四川省财政根据相关经济指标的预期变动情况和各项非税收入规定,并综合考虑政策调整等增减收因素,初步建立了收入预测模型,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加强对全省财政支出的分析,准确掌握财政对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等重大领域的支出结构,进一步提升管理绩效,四川省财政厅积极研究建立全省支出属性统计分类标准。通过对各项财政支出的属性标示,由信息系统自动汇总生成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三农”、行政成本等各项统计数据,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依法理财、促进绩效预算的建立创造条件。
为推进部门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管理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四川省财政厅在2009年成立预算编审中心的基础上,2010年进一步强化了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完善了人事工资信息数据库,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进一步细化了行政单位公用经费定额档次,初步建立起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定额分类分档管理框架体系,促进了日常公用经费管理的公开透明,体现了预算编制的公平性。省财政还逐步建立了非税收入入库、入户数据动态监管机制,将预算单位历年非税收入执行情况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相关下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