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1 15:56:15

四川日报:“烂”田埂成了粮菜基地

《四川日报》2011年3月14日第7版刊发

“烂”田埂成了粮菜基地

■ 2009年,眉山市东坡区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
■ 从以前搞土地流转都没人来,到大业主争相成片租包土地,综合开发催生综合效益

3月9日,刘越贵租了5辆“火三轮”,在田间来回穿梭上百趟,才把两辆载重13.9吨的大卡车装满新鲜大白菜,“这些都是订单外产品,晚上要运到重庆市场”。
刘越贵的订单产品,是他创办的 “富农合作社”和眉山市东坡区泡菜加工龙头企业签订的订单。完成企业订单后,蔬菜还销往成都、重庆等地。“东坡泡菜现在都上全国两会了,我们这儿就是泡菜的原料地,是东坡泡菜的 ‘第一车间’。”刘越贵很是自豪。
政策给力,资金“雪球”越滚越大
刘越贵的“富农合作社”,活跃在东坡区太和镇龙石、仙桥、新桥和永丰四个村。“以前,这几个村搞土地流转都没人来,哪个会对这些‘烂田埂儿’感兴趣嘛。”刘越贵说。
改变,源自2009年东坡区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成为全省首批6个示范工程中唯一的平原县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地就选在太和镇这四个村。
2009年,中央财政向项目区拨付667万元。按当时农发项目资金配套要求,在逐级配套后,资金“雪球”越滚越大。中央财政的667万元,“撬动”省级财政266.8万元、市级财政33.1万元、区级财政33.1万元,项目镇自筹133.4万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26.68万元,投工投劳折资为106.72万元,项目总投资达1133.4万元。
目前各级财政已下拨2009年和2010年的资金共计2000万元,今年资金拨付将达1200万元。按照每年改造一万亩的三年规划,东坡区三万亩高标准农田将在今年全面建成。“这样的项目已在全省18个开发县实施,计划今年再向国家争取新上6个高标准农田工程项目,全部安排在《全国新增一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产粮大县。”省农发办相关负责人说。
四位一体,严格监控项目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是以资金定项目,且对资金有严格的管理。”眉山市东坡区农发办主任张卫华告诉记者,项目实施过程中,区农发办授权太和镇政府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并签订责任书,通过区农发办、项目镇、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形成“四位一体”监督管理体系相互制约。也就是说,项目建设不是谁说了就算,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受到严格监控。
与单一项目建设不同,农业综合开发最大特点在于对项目区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建设。“这意味着,项目区将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中心,全面优化其生产条件,包括硬化防渗田间排灌沟渠、改良培育土地、硬化机耕道、铺筑生产道路等。总之,资金将渗透到项目区每个薄弱环节,真正解决一家一户农民想办又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张卫华说。
每个项目建设都要进行资金公示,并有项目区农民组成监察小组全程监督施工进度和效果。“不管修什么,我们都在一旁监督。”永丰村村主任周永久说,村民除了投工投劳,还自发组织监督小组,无论是混凝土沙石比例配对还是道路、水渠建设,一个也不漏掉。
稻菜轮种,大业主争相成片租地
“现在的田地变化太大了,没想到自己当初只掏了40元,就换来现在这么好的效果。”永丰村9组村民陈跃生说,现在他家的地每年“一分为三”,大春时节自己种水稻,小春时节承包给合作社,种两季蔬菜,“租金每亩可收400元,每天还能挣50块工钱”。
“这就是农业综合开发带来的综合效益。”眉山市财政局农发办主任王志刚说,去年项目区大春水稻每亩实际增产在40公斤以上,小春每亩可产蔬菜6000公斤,项目区受益农民近一万人,增收超过300万元。
有了农业综合开发打下的 “底子”,项目区顺利整合中央财政小型农水建设项目、生态环境项目等,整合资金超过千万元。在打造高效高产“露天粮仓”的同时,为项目区土地集中流转、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以往请都请不来,现在是大业主争相成片租包土地。”张卫华说,目前,项目区已先后成立3个合作社,并与龙头企业签订了包销协议。
如今,围绕东坡区大力发展泡菜产业战略,东坡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在保证大春粮食种植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建设,成为区内泡菜加工龙头企业的重要原料生产基地。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日报:“烂”田埂成了粮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