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政策君 发表于 2021-1-21 15:44:36

四川日报:新村建设起步生产发展“铺路”——西充县整村推进扶贫连片

《四川日报》2010年11月16日第6版刊发

新村建设起步 生产发展“铺路”
——西充县整村推进扶贫连片开发实践
从北京回来这个把月,冯星敖只能在大哥家的凉板儿沙发上凑合着打发整日的疲惫,不过,他黝黑的脸上却总是露着灿烂的笑,“其实就算是睡地巴头,我也乐意。”
在北京待了15年,从装修工学徒到工长 “混”得不差,一个月三四千元。两个月前,接到家里电话,“去年开始搞的这个扶贫连片开发,说是下一步要帮我们燕子坝村的人盖新房子,财政给每户补贴一万五,有条件有意愿的就可以搞……”
冯星敖坐不住了,辞了在北京的活儿,回家。
集中聚居 腾地修蚕房扶贫连片开发着力持续发展
“我们这一带穷啊,以前有句顺口溜说的,燕子坝,光坝坝,光有筲箕,莫得米。”冯星敖说着,“你看现在村子里的老房子,都是土坯子竹篾笆,好多年的了,又潮又不经事,多少房子都成了危房,必须拆了重新建了。”
事实上,就在冯星敖大哥家旁边的两户人家这两天正在拆除自家的老旧危房,冯星敖也在帮忙,过两天就对自家屋子“下手”。“像这样的危房改建,村子里目前报名的差不多有三四十家了。财政资金将给每户人家补贴一万五,这个月底就可以正式动工。”燕子坝村村支部书记冯文君介绍,“3社是今年确定的首批农房新建示范点,在扶贫连片开发中尤其注重新村建设,是今年扶贫连片开发工作中的重要着力点。新建农户房屋统一规划、统一集中选址、统一建设,形成新村聚居点。”
规划的新居样式有三种,由专业设计院在实地考察后设计的。冯星敖看上了一楼一底、170平方米的户型,青色片瓦斜坐、水泥白墙高砌,钩檐顺脊,尽管还只能在规划图上见着,但跃然纸上的是川北民居的传统风情与现代房屋建筑特点两相融合。“确实设计得不错,住着肯定巴实,感觉就像是在农村头砌的别墅,哈哈。”冯星敖笑得爽朗。
当然,“除了补助,就这170平方米规格的自家还需要投个七八万块。”尽管投入不小,但冯星敖显得很执著,很有底气。
“以前村里的旧屋修得七零八落的,房子一家一个样,地巴一家一个大小,比现在这样集中统建、统一规划、统一公共设施要占地方得多。选择好聚居点新建,只要规划得好,就可以把土地节约出来,有利于搞集中连片开发。”冯文君说。
来到村口,崭新的水泥路旁那两棵已经数百岁高龄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旁边几户人家正在拾掇自家地巴上新砌的鹅卵石花台,还有两三户家里的两三层的农房外墙正忙着刷白打粉、封檐座脊。“他们这些户就属于房屋整治的,按统一规格硬化院坝、建沼气池、改厨、改圈厕、改水,财政都有标准进行补贴,先建后补,大家热情也高。”冯文君说着。“不管是新建的还是改造的,村里大伙儿为啥愿意借钱都要干,说到底,除了政府有补贴,这个扶贫连片开发有一揽子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法子,一环扣一环,给大家吃了定心丸。”冯星敖忍不住接过话茬。
事实上,当地的扶贫连片开发早已动作频频。水泥硬化的村、社道路,琉璃瓦铺盖的新型蚕房,新粉白砌的改建民居……政府财政投入帮扶道路、渠系、沼气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投工投劳,先建后补,燕子坝和附近几个贫困村的面貌已悄然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建聚居点,不仅房子宽敞明亮人住着舒服,还节约了土地,可以再用来给大家集中修建巴实的蚕房,可以配合这百年老树和当地的名人故里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个博物馆什么的,下一步村里就准备统一搞农家乐,要是没有这民居风貌的改变咋行。下次你来,就可以请你在这两棵树精底下喝茶了哈。”冯星敖的眼光瞄得老远。
民办公助 新路通未来扶贫连片开发破题美丽愿望
上身蓝色麻布短衣,下摆打着结,57岁的冯启银看着挺精神。老婆常年患病在床,女儿又在外读书,家里就全靠他一个人支撑着。田里地头的除了吃,一年也就是千把块钱的收入。
冯启银所在的大湾头村虽然有养蚕的传统,但没有像样的蚕房,缺乏科学养蚕技术……“卫生、技术条件不过关,蚕子结茧率不高,还容易害病。冯启银以前养一张蚕纸,一年四季蚕养出来,也就挣个两千来块钱,日子是过得紧巴巴。”仁和镇大湾头村村支书冯小军清楚冯启银家的情况。
今年51岁的冯淑华患有严重的侏儒症,丈夫患有精神疾病,女儿的侏儒症状比冯淑华更为严重。因病致贫,冯淑华家的条件比起大湾头村的其他乡亲更是差了一大截。住的是和别家房子连在一起的半边土坯房,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仅有的电器一口电饭锅和电视机都是政府捐助的。
“就种一亩多地,养半张蚕纸,两三头猪,一年最多有个2000来块钱的收入。”冯淑华说话的时候,总习惯把脸朝臂弯里埋。旁边的乡亲凑了过来,“她娃娃现在还是靠吃药来维持起的,不然站都莫法站。”
不过,让“冯启银和冯淑华们”没有想到的脱贫致富的机遇却悄然来了。去年九十月份,当地领导到大湾头村来连续搞了几次现场会,村民们都很好奇。原来,仁和镇大湾头村和隔壁的5个村被确定为西充县的扶贫连片开发片区,政府财政、扶贫等部门要花大力气帮助村里的老百姓们尽早脱贫致富。
很快,修水泥路、新建或改建蚕房、扶持蚕桑种植、田间渠系建设、改厨改厕、改沼气等一系列帮助改善贫困农户生活生产条件的措施逐步推开。破题还是从路开始的,从冯启银家门口蜿蜒穿过的那条崭新平整的水泥路连通了包括大湾头在内的附近6个村,一直接到通往县城的公路上。在冯启银眼里,这20公里新路系着像他一样困难的乡亲邻里们脱贫致富的美丽愿望。
“门口原先都是泥巴路,碰到落雨天,穿筒筒鞋那泥巴都还是溅起多高。现在水泥路修好了,穿起拖板鞋都可以去赶场了。”冯启银乐呵呵地说。
财政扶贫资金给每公里补贴15万元,余下一半由农民自筹资金,民办公助。“修路是修给我们自己的,但要没有财政补贴也修不出来。政策好,就要抓住机会把乡亲们这么多年来的愿望办了。”冯小军说。很快,村民们挨家挨户的修路款就凑齐了,一些乡亲甚至把自己一年的种粮收入都捐了出来。
路通了,经济就流动起来。就在冯启银家门口不远处停着一辆货车,正在挨家收购农民家里的花生、玉米等。“现在车子直接可以开到屋头地巴边上。要是以前,只有当场的时候,自己挑起弄到场镇上卖才得行,十几二十里地还是恼火。”冯小军说。
蚕比人还住得好 蚕桑“一条龙”实现资源综合开发
事实上,扶贫连片开发更为农户们带去了一条脱贫致富的 “大路”。在冯启银家,蚕房也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焕然一新了,原本是“临时搭建”,变成了“新型蚕房”。不仅重新用水泥砌了地面,还新砌了泥水墙,原本密不透风的墙上也开了两门通风透光的窗户,“面积比原来大,养得下两张纸了,通风透亮里面干净得很。”冯启银说,“蚕业合作社和绮香纱公司的技术人员都定期到屋头来指导养蚕、防病的好技术。”
冯启银扳着手指,今年养的两张纸,卫生、技术条件都有保障,四季蚕养下来就能有个300来公斤茧,按照跟西充县绮香纱公司签订的保护价收购合同,今年行情好,1公斤能卖个20来块钱,这样光是养蚕这块就能净入六七千元。
“他们帮我新修了单独的猪圈、蚕房,现在能够养一张半蚕纸了。”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冯淑华家的身上。在她家水泥青瓦的新蚕房里,笔者看到一张三层高的蚕台上,嫩白饱满的蚕宝宝们正瘫在蚕床上自由而惬意地啃噬着肥美的大片桑叶,发出阵阵的沙沙声,这一切都让冯淑华的脸上写满希望。
在养蚕大户冯义和家两层贴满瓷砖的“洋楼”外,并没发现蚕房所在。冯义和笑着推开一扇防盗门,露出两排干净整齐的三层蚕床,蚕宝宝一个比一个白嫩,一个比一个壮实。
“你这两层楼房四间屋子都是蚕房?简直蚕比人还住得好啊。”笔者有些惊奇。“啊,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就要抓住致富机会。”冯义和说话语速很快,声音亮敞。为使好养蚕这根脱贫致富的“打狗棒”,冯义和跟亲戚朋友借了两三万元,还向村里的扶贫互助社申请了五千元借款用于经营周转,为此,甚至连自家住的房子还没来得及整修改造,但“本身就穷,只有借钱生钱嘛。政策这么好,不愁还不上、富不到。”冯小军给冯义和算了笔账,楼上楼下四间蚕房,总共十六张蚕纸,按照现下的市场价每公斤二十多元,保守估计,今年的总收入在五万元左右。
为支持乡亲们发展蚕桑养殖等农业生产,全县成立了6个村级扶贫互助社。通过财政资金注入和村民自愿投股入社,筹集资金用于符合条件村民的短期借款,解决农民发展生产的即时之需,从而形成扶贫开发的长效帮扶机制。
西充全县新栽和改良桑园近万亩,形成桑蚕“一条龙”发展。据西充县绮香纱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除与签订协议的扶贫村农户按市场保护价收购蚕茧外,还将在年底与这些蚕农分红。长远看,除了蚕茧可以制绸,公司还准备将蚕农们荒在田里的桑枝、桑椹等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按她的估算,每家农户还将在现有基础上至少每年增收万元左右。
此外,当地还在适宜区域发展西凤脐橙1000亩,改良和标准化果园建设达2000亩,以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让增收渠道多元化,当地还指导农户进行产业综合开发,桑园、甜橙园配套种植中药材和洋芋等蔬菜作物,桑枝种植花菇、香菇等食用菌,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通过财政资金引领,吸引社会投入,整合各方涉农项目,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机制体制等多种条件改善,可持续发展和增收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户有实力了,才敢于投入改善自家的生活条件,通过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方能使农村的面貌发生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农村新面貌的根子在于由内而外,以生产促生活,如此,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都将真正跃然而生,欣欣向荣。



相关下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日报:新村建设起步生产发展“铺路”——西充县整村推进扶贫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