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黄厅长专访—为“又好又快”提供财力保障
《四川日报》2010年7月27日第二版刊发为“又好又快”提供财力保障
——访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
上周,上半年全省财政收支主要数据相继出炉。数字背后,有哪些值得重视的经验和需要引起重视的困难?下半年全省财政部门的用力方向将放在哪些方面?7月26日,刚主持完“工作碰头会”的省财政厅厅长黄锦生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全省和省级财政收入实现“双过半”
记者:上半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进度如何?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黄锦生:上半年,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省和省级财政收入双双实现 “时间过半、任务过大半”,收入进度和收入增幅达历史较高水平。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85.99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0.3%,增长32%;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250.01亿元,增长30.6%。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9.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8.8%,增长29.2%。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8.5%,高于去年同期3.9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6%,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财政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应该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和收入质量提高,取得这样的结果是不容易的。它充分体现和印证了我省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体现和印证了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体现和印证了我省经济已呈现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当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这与各级财政有效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政府公共投资力度也是密不可分的。上半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17.68亿元,同比增长6.9%。同期,省财政共下达中央、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共46.4亿元;争取中央代理发行我省地方政府债券180亿元,发行额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发行规模之首。同时,围绕灾后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我省政府公共投资保持了适度的规模,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财政预算内资金达894.6亿元,同比增长66.2%,占资金来源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7%提高到10.9%。
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新成效
记者:上半年,全省财政运行及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黄锦生:上半年,各级财政部门克服收支矛盾紧张的困难,努力强化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保障和财税杠杆调控的重要作用,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与此同时,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的目标,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全省财政实力和政府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具体来看,我们主要在八个方面下了大力气,花了大工夫,即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保持政府公共投资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支持扩大城乡消费、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不断强化财政监督检查。
这里,我举几组数据。截至6月底,中央财政下达我省灾后重建资金2156.24亿元,占包干资金的97.9%;省级财政下达预算2023.91亿元,占中央下达我省预算的93.9%,全省没有任何地方因为财政资金不落实影响重建项目开工建设。今年省财政新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6大新兴产业发展。上半年,全省累计拨付“十项民生工程”资金317.78亿元,全省“三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占全省一般预算总支出比重达到49.9%,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
总而言之,通过财政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体现了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体现了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基本取向。
四大着力点助推“两个加快”
记者:当前全省财政工作还面临哪些困难?从助推全省“两个加快”的角度而言,下半年财政工作主要着力点在哪些方面?
黄锦生:今年是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尽管上半年各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但我们要清醒看到,影响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我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增支压力仍然很大。特别是我省财政工作同时承担了推进灾后重建、做大经济规模、提升发展质量、保障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等多项艰巨任务,可以说工作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下半年全省财政部门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在不折不扣执行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财税政策的同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税种的监控分析,严控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财税银配合协作,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同时,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二是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资金需要。努力筹措资金,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做好“十项民生工程”资金平衡工作,认真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加快构建公平科学、公开透明的民生政策体系。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推进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效益。
四是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确保财政稳健运行。
相关下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