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策君 发表于 2020-11-20 01:25:10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金刚川》多视角下的抗美援朝精神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347_1605806707818.png?width=1071&size=36671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302_1605806707889.jpg?width=324&size=14605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414_1605806707961.png?width=675&size=11292
同日上映的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以电影艺术的方式,从行军过桥这一战争中很重要又很容易让人忽略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多纬度地诠释了勇于牺牲、前赴后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让我们更为直观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深刻内涵。借用电影中美国空军飞行员的台词:“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102_1605806708028.png?width=675&size=11292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851_1605806708122.jpg?width=1080&size=419733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545_1605806708234.png?width=675&size=11292

电影取材于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电影涉及的我方兵种为步兵、工兵、炮兵,主题是修桥,任务是确保大部队顺利过桥。敌方则是侦察机、轰炸机和远程炮弹。电影没有去拍摄主战场的惨烈,而是着眼于战场局部中“桥”的被炸与修复,采用复调叙事的方式,通过步兵、对手、炮兵、桥等四个不同的角度,层层推进,不但让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到战争的细节,也让我们走进了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深处,看到他们身上绽放出来的光芒。
步兵的视角
电影一开场,金刚山上绿树丛荫,一个人也没有。随着一声哨响,巧妙伪装成灌木的一个步兵连迅速向前移动。他们原本的任务是等待桥通的命令,迅速过桥。可是,由于敌人的轰炸,桥被炸断,他们的任务变更,成为了后补工兵,随时准备修桥。步兵连的高连长一脸不情愿,但还是坚决地接受了命令,因为“修桥不是打战吗?!”随后,他们肩负起了责任,保障了大部队在修桥和炸桥的间隙中,分次分批,不断地向前方战场输送。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需要,步兵连随时可以变成工兵连。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711_1605806708299.jpg?width=640&size=35028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805_1605806708424.png?width=1074&size=752955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699_1605806708611.jpg?width=640&size=29265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615_1605806708687.png?width=1076&size=675237
对手的视角
美国空军侦察机频频出动,随时监控桥的状况,报告桥的位置。在美方炮弹精准炸断木桥之后,美国空军飞行员自信地认为已经完成任务。可是不到3个小时,我们的桥又通了。这让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起飞、前来侦察。在摸透了我们的修桥速度和规律后,他们甚至采用了“延时炸弹”,当志愿军工兵战士趁着夜色再次把桥修复起来之时,却被“延时炸弹”准时引爆。即便如此,我方的战士依然一批又一批地借助着时间差,不断地奔向前方的主战场。而我们的修桥速度,也让美军不得不佩服:“这在我们,得修三天。”更让美军难以置信的是,美国飞行员在已经炸掉我方仅有的两门炮,以为我们已毫无防空力量后,惊奇地发现最后又架起了一门炮,仿佛看到了“不可能”的神迹。
炮兵的视角
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只有少得可怜的两门炮,其中明炮一门,暗炮一门。两名炮兵关磊(吴京扮演)、张飞(张译扮演)为争夺明炮吵了起来,表面上是为了争夺战斗的荣誉,实际上,心里都是在为对方着想。关磊抢到了明炮,对不情愿的张飞说:“你要是心疼我,就送我十发炮弹。”战场上,多一发炮弹就是多一分生存的可能。张飞二话不说就点头了,但是关磊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那显然是一句玩笑话,而张飞是真诚地点头了。战友之间惺惺相惜、生死相依的真挚感情让人泪目。在战斗中,关磊的明炮打掉了对方的一部侦察机,随后,美军报复,打掉了明炮。没有明炮的保护,桥变得越发危险。为了吸引敌机的火力,张飞把自己的暗炮变成了明炮,在暗炮四周点燃了火焰。暴露目标后,暗炮彻底暗了,没有炮了。可是,被炸断一手一脚的张飞,一瘸一拐地走到明炮,再次架起“第三个炮”,与敌机同归于尽。从暗炮变成明炮,从二门炮变成三门炮,这“不可能”的背后,是舍身忘死、自我牺牲的战士情谊和精神。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211_1605806708845.jpg?width=512&size=34632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155_1605806708923.jpg?width=1078&size=52446
桥的视角
一阵狂轰滥炸之后,通往金桥战场的“桥”已经支离破碎,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和浓得散不开的硝烟气息。一个战士眼睛上绑着纱布,他的眼睛已经被灼伤,眼前只有模糊的景象,四周都是战友的尸体:他们依然保持着修桥时的姿态,像一尊尊炮火熔铸的雕像。他站起来,往前走去,天地之间似乎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心里清楚:俺们这些人,没有一个怕死的。他往前走去,缓慢而有力,想穿越浓烟、穿过断桥,到对岸的战场上去。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他立住了,侧过耳朵,是听见了“四面青山”的声音?还是“战鼓”的声音吗?不,是步伐的声音!从他的身体两侧,迅速地穿过两排赤裸着上身的战士,是步兵连冲上前当后补工兵。他严肃凝重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把手上的枪奋力往上一托,跟着战友们往前冲去。他们共同用身体搭建了一座“人桥”,大部队踩着他们的肩、踩着他们的头,冲向战场……这是电影的最后一幕,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情怀。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777_1605806708995.png?width=386&size=417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790_1605806709067.png?width=386&size=417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873_1605806709120.png?width=1024&size=1793103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629_1605806709318.png?width=386&size=417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998_1605806709361.png?width=386&size=417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671_1605806709429.png?width=1071&size=36671
“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这是对手的评价。而我们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其实,这种“不可能”一直在延续。比如这部拍摄期非常短、从理论上“不可能”拍出的作品,现在却变成“可能”,而且非常精彩;又比如,抗疫期间,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这样的“中国速度”,再次见证了“中国奇迹”。

这种种“不可能”,之所以变成“可能”,是因为这些英雄儿女身上怀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他们肩负着意志的“可能”、生命的“可能”。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保护更多人民的生命,他们甘冒风险、甘于奉献,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他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这才成就了太多太多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奇迹。这就是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也必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483_1605806709500.png?width=268&size=58482
http://file.tax100.com/o/202011/20/149_1605806709569.png?width=1071&size=49895
来源:莆田税务 林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金刚川》多视角下的抗美援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