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那一抹亮丽的税务蓝
http://file.tax100.com/o/202010/20/160_1603125395142.jpg?width=720&size=229279http://file.tax100.com/o/202010/20/675_1603125395233.jpg
驻村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支点,更是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自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南宁市税务系统先后选派了12名第一书记。驻村的岁月里,他们接续奋斗,一棒接着一棒跑,安下心、扑下身,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不断开辟老百姓通往美好生活的坦途。他们的身影,成为了脱贫攻坚路上一抹亮丽的“税务蓝”。这里撷取的一组剪影,让人们看到了南宁市税务系统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路上的英姿。
蓝建平: 当好发展的“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蓝建平是马山县周鹿镇智超村的第一书记,也是带领全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一面旗帜。
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多,村里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村集体无产业。这是刚驻村的蓝建平面临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他没有退缩,而是深入群众寻找解题思路。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之前,蓝建平一直在县、乡、镇税务部门等基层单位工作,他熟悉农村,了解村民,懂得如何与群众有效沟通。凭借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灵活的工作技巧,摸清了底数,完善数据,制定因人因户施策的帮扶路线;强化基层党建,推进与税务部门的党建结对共建、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及宜居乡村建设;落实助学扶智、医疗救助、易地搬迁、兜底保障……在他的努力下,一项项扶贫政策扎扎实实落地了。
接下来,该怎么样发展村集体经济,怎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蓝建平描绘了一幅“蓝图”。
蓝建平多次组织村两委成员、村致富带头人、村民代表讨论智超村的产业发展,组织筛选村里的优势资源,收集群众的发展意向和计划,结合贫困群众劳动力、知识技能水平等情况,为选择产业项目收集一手资料。智超村山多草盛,有放养黑山羊的传统,黑山羊的优良品质深受市场欢迎。经过调查统计,他向后盾单位南宁市税务局提交了智超村黑山羊产业发展计划,争取到产业扶贫经费10.8万元,发展山羊养殖,63户贫困群众受益。经扶贫干部牵线搭桥,山地放养长大的黑山羊,早早被下了购买订单,供不应求。黑山羊养殖产业,为该村村民提供了一批放羊、管理养殖场地等务工岗位,村民又多了一项增收渠道。同时,通过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优化改良产业品种,开展种桑养蚕、光伏、养鸡等产业的新规划以及产业提升改造,并鼓励广大农户加入、发展生产。利用智超村沃柑产业扶贫示范园等平台,充分发挥资金帮扶效应,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享受分红。
在蓝建平和同事们忘我的付出中,一项项政策见了实效,一份份努力有了回报。截至2019年,智超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8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42%。村民看见了美好生活的希望,纷纷夸赞“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后都大变样了!”
马巨龙: 为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变化
从机关来到上林县木山乡厂圩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马巨龙,是一名民族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很多农村村情社情来自于学生时代的理论学习和田野调查,面对陌生的一切,感觉肩上担子沉甸甸的。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弄清各项工作的脉络,全面掌握农村扶贫的知识,他研读了多部乡村治理著作,理顺了厂圩村的社会架构、民族社会关系等。为了能快速掌握村情,他频繁入户向村民了解村庄的历史和大情小事,编写了一份厂圩村史。初入乡村的他几乎把所有碎片时间都用在了扶贫知识学习上。
常思百姓苦,常谋富民策。为了了解政策落实情况、项目进度、走访入户,辗转于村组家户的他脚不沾地。
厂圩村丞待解决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灌溉水利设施问题。他积极协调后盾单位先后引进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加强厂圩村基础设施建设,村路边75盏太阳能路灯安装好了,村里建设了党建阵地,改造了村委档案室、公示栏,村里看得见变化,在村民眼前一一呈现。
基础设施解决了,下一步就是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经过协调后盾单位向水利部门争取,协调解决好水渠途经田地、引水走向等村民关心关注的问题,一条长1900米的三面光水渠项目建设完成了,解决周边村庄的农田灌溉难题。扶贫扶志扶智紧密结合,不让孩子辍学,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措施。他多次亲自上门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有退学念头的孩子再次踏入校园。申请帮扶资金1.2万元,资助5名困难大学生。
在发展产业扶贫过程中,看到群众农产品销售陷入困境时,他立刻化身推销员,联系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后盾单位,为厂圩村农产品吆喝。每次进城、回家、回单位,总不忘记先来一段产品推销;车子后备箱里,都少不了干部职工、亲戚朋友购买订单上的土鸡、土鸭、黄豆、黑豆、蔬菜、水果。两年多以来,帮助厂圩村群众销售生态西瓜3万斤,土鸡1000多只,青菜500余斤,砂糖橘2万斤,极大挽救了老百姓的损失。南宁市税务系统消费扶贫行动形式多、力度大、覆盖面广,通过“以买代帮”“以购代捐”购买扶贫产品金额达120万元。贫困群众一户接着一户脱贫,村庄的面貌也一点一点改变,不只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事情做了,老百姓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感谢你,认可你。”马巨龙也欣慰地说道。
罗敏飞: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上林县木山乡古楼村第一书记罗敏飞是一名转业军人,一直在部队基层工作,深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在担起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时,他更加懂得“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因此,一上任他就把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一件大事提上了日程。为了把组织阵地建设好,在后盾单位的大力帮扶下,他带头完善党建学习阵地和宣传阵地,团结村委成员,强化工作纪律,有效转变了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开展党日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古楼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与村支书注重带队伍,积极发展年轻力量加入基层党组织,培养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学习党建、产业等先进经验。
2019年,古楼村党支部从自治区三星级基层党组织提升到四星级基层党组织。如今的古楼村两委战斗力强,党员素质整体提升;贫困群众的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有了坚实保障;村路、巷道硬化了,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垃圾池修好了,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改变;太阳能光伏产业、山水牛养殖产业和种植产业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了……这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成了古楼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坚强后盾。
何德蓉: 铺设石山里的致富路
“95后”的马山县加方乡琴让村第一书记何德蓉,是一位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应届毕业生,与其他驻村第一书记相比,她是一名职场新人,也是南宁市同一批选派的年纪最小的第一书记。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忙忙碌碌的身影、奔波来回的脚步、了如指掌的数据是每一名扶贫干部的标配,何德蓉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新来的毕业生而例外。
2019年下半年,一条连接琴让村上榄屯和下榄屯的宽4.5米,长近1公里的盘山砂石路正式开通。这一条开通的新路是上榄屯和下榄村民多年的心愿。相距不过1公里,却因为没有相互通路,村民生产、来往要绕山行车10多公里才能到达。
要修路,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资金。何德蓉向乡镇政府撰写了通屯路建设的申请书,却因乡镇经费有限没有得到批复。但她并没有放弃,又向后盾单位和县里帮扶单位及相关部门反映了情况,多番争取下,2019年年中终于等来了好消息,修路经费终于拨下来了。
然而,修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因为其中涉及到了部分村民土地利益的问题,有了一些矛盾纠纷。于是,她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工作队员挨家挨户进行思想动员,摆事实讲道理,阐明利害关系,让群众解开了心里的疙瘩。项目于2019年下半年顺利开工,历时两个多月的劈山开石,终于建设完成。
通路那天,村民们脸上都乐开了花。对当地群众来说,这不仅是一条便民路,更是一条致富路。因为,这条路通往的不仅是当地群众的心,更是他们昂扬的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信心。两年多来,何德蓉和村两委成员找项目、跑资金,结合琴让村传统和优势,优化调整产业,形成了旱藕粉加工、肉牛养殖、肉猪养殖、甜玉米、大棚蔬菜等多样化产业,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村民们也一步步踏上了美好生活的坦途。
如今,驻村两年多的何德蓉,由青涩焦虑的小姑娘成长为沉稳干练的第一书记,成了琴让村发展的“舵手”之一。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南宁市税务局的第一书记们将坚持目标任务不变,快马加鞭,急而不乱,奋力跑好“最后一公里”,答好脱贫“收官卷”,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http://file.tax100.com/o/202010/20/703_1603125395304.jpg
http://file.tax100.com/o/202010/20/842_1603125395356.jpg?width=1059&size=9048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