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税之声:中秋②】中秋随想
http://file.tax100.com/o/202009/27/697_1601196625190.jpg?width=900&size=46832http://file.tax100.com/o/202009/27/286_1601196625267.png?width=426&size=52472
http://file.tax100.com/o/202009/27/475_1601196625330.png?width=95&size=9705
中秋随想
中秋的纯粹味道,大抵只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中。还未到中秋,奶奶家门前的桂花便一茬一茬的汹涌盛开了,花的品种不同,有白色,有金黄色,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香。在屋里坐着就能闻到飘散的桂花香气,每到这时候,我总是急匆匆的跑出去,站在树下大口大口的呼吸着,仿佛要把这香味吸收进身体里去,让自己也散发出浓浓的桂花香。妈妈就比较小清新了,每年都会在桂花盛开期间挑选长得最美、香味最浓的花朵进行采摘,采下来的花瓣做成桂花酱,剩下的就风干装进布袋中,做成香包放在家里,让桂花的香味在中秋过后还能延长一段时间,这也算是将中秋短暂的定格。
中秋当天经常是一大家人在奶奶家团聚,大人们做晚饭,小孩子就打打闹闹、跑出跑进,奶奶则是焦急的走来走去多方指挥。晚上看中秋晚会,吃月饼是惯例,结束这一切规定流程后,大家就徐徐散去。中秋,这也就过完了。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过节,我也不例外。节日的快乐、热闹氛围总是在长久的期待中突然发生,短暂而热烈,在漫长的童年时光中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点点荧光。长大以后,节日还是节日,中秋还是中秋,却不再有这么多的期盼和快乐,团聚吃晚饭、看晚会、吃月饼依然是不变的环节,只是,除了人多一些,中秋竟然也变得如平常无二般。
高中时候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后来成了我最喜欢的诗人,这首诗也便在往后的岁月中时时想起,时时感触。苏轼似乎常一个人过中秋,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怀想子由,“何事长向别时圆”,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跟弟弟已经七年未见。另一次将与弟弟分别时,苏轼写下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好像在这个千家万户赏月团聚,开心畅饮之时,苏先生总有莫名的感伤,这样的感伤,来自别离,更来自孤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大部分人的悲伤不是因为不能回家看月亮,而是,不能做比看月亮更重要的事。
从学校到单位,我从未真正意义上的离家过,没有离别的苦恼,孤独却依然倍增。张佳玮曾写过:“回到我们普通人的角度,稍有年岁,自然明白。孤独这玩意与日俱长,越到后来,越成为人生常态。因为如上所述,孤独就是不被理解;而人的经历千奇百怪,再有同理心的人,也无法理解另一个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秋已不是中秋,想要单纯的陪伴很简单,转身回家去,有父母,有朋友,却再也没有儿时那种热闹没有烦忧的快乐与安全感。于是,孤独或许与别离有一点关系,却与中秋也没有了必然联系,孤独只是一个人的常态,即便置身于人潮,内心依然感到绝世而独立。
只是,这人世间的事,应分为应然与时然。
应然就是,无论你是孤独还是别离,中秋之日都应同家人团聚一堂,赏月小酌,其乐融融,这是绝大部分人的美好心愿。
实然则是,不出所料在往后的时光中孤独依然如影随形,并且当你走得越远越高的时候,孤独的感觉会更加浓烈,即便在中秋也是如此。
只是每一年的月亮都不一样,所以每一年的快乐悲伤也不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孤独,人只要有长久,便没有什么是不能面对的。无论是内心的孤独还是身体上的孤独,学会与自己分享与和解,才是中秋这一天最重要的团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何况在月圆的那一刻,许多同样孤独的人仰头与你看着同一轮明月,你并不孤独。
http://file.tax100.com/o/202009/27/371_1601196625390.png?width=69&size=612
END
http://file.tax100.com/o/202009/27/143_1601196625447.png?width=72&size=5778
作者 |张露筱(镇宁县税务局)
编辑 | 税收宣传中心
http://file.tax100.com/o/202009/27/532_1601196625515.jpg?width=258&size=18040
扫码关注
http://file.tax100.com/o/202009/27/391_1601196625563.png?width=640&size=2167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