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策君 发表于 2020-8-20 00:21:05

实务 | 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权威解读资源税若干政策问题

http://file.tax100.com/o/202008/20/676_1597854064632.gif?width=640&size=6261http://file.tax100.com/o/202008/20/327_1597854064700.jpg?width=900&size=65806

“路通了,小汽车、三轮车都能上山,到地里种玉米收玉米,再也不用肩挑背扛,走亲戚什么的也方便多了。”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琴让村下榄屯贫困户曾克良笑着说。此时的他,刚忙完地里的农活,正准备骑着摩托车跟家人一起,沿着新开通的盘山砂石路回家。
曾克良所说的这条路,正是2019年年底开通的连接琴让村上榄屯和下榄屯的新道路。这条路的开通,让相距不到1公里的两屯群众多年来期望通路的夙愿终得实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琴让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何德蓉,一位90后女生。
http://file.tax100.com/o/202008/20/286_1597854064769.jpg?width=550&size=49734
何德蓉(左一)邀请网络媒体
为该村扶贫产业举办扶贫农产品推介直播
何德蓉,是国家税务总局南宁市税务局派驻马山县加方乡琴让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2018年3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她就主动接过南宁市税务局派驻琴让村上一任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来到马山县东部大石山区驻村。
“这里山路特别地曲折,整个琴让村基础条件比较差,与我想象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新农村有很大的落差。”这是何德蓉对琴让村的第一印象。除了艰苦的环境,村民们对她这样一个城里来的小姑娘能力的质疑与不信任,也让何德蓉心中充满忐忑与不安:“扶贫工作怎么干,怎么融入群众当中,带领群众脱贫增收,自己之前不曾接触过这些工作,在大学‘象牙塔’里更是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到村任职对我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为了尽快熟悉村里的环境,何德蓉和村干部一起走访了全村11个自然屯,掌握屯里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努力学习当地的方言,真诚耐心地与群众沟通交流。之后,她不仅听懂了村民们讲的部分方言,村民们也慢慢地接纳了这个小丫头。
一次入户走访中,有群众跟何德蓉提到想修建一条连通上榄屯和下榄屯的道路。原来,加方乡琴让村上榄屯和下榄屯隔着一座山,相距不过1公里,虽然各自都修建了一条直通乡道的水泥路,但是彼此间却没有通路通车,群众需要绕山行车十多公里才能到达另外一个屯。生活在这里的20几户人家,既有亲情往来,又有耕地交叉,平时只能通过山间的羊肠小道步行往来,这阻塞的最后一公里给两屯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这两个屯的群众盼望相互通路已经很久了,不能通路主要是没有资金修路。”琴让村党支部书记曾克松说。何德蓉在走访这两个屯时,听到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也是两屯之间通路的问题。道路不通,群众出行不便,生产不便,脱贫无从谈起,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也打了折扣。何德蓉和村两委就修路的问题开了几次会,讨论修路的必要性和好处,还到两个屯里开了全屯会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条路必须修。
随后,何德蓉撰写了建设通屯路的申请书上报给乡政府。然而,等了又等,三个月过去了,修路申请迟迟没有批复下来。
“乡镇政府经费有限,项目也多,我们当时跑了几次,中途也差点想要放弃。”何德蓉说,“每次入户村民都会问起这条路的情况,帮扶干部入户也要翻山越岭,很麻烦,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条路修建起来。”
怎么办呢?何德蓉想到了后盾单位和县里面的帮扶单位及相关部门,并向这些部门一一反映了现在的情况和群众修路愿望的迫切。几经周折,2019年年中何德蓉等来了好消息,修路经费终于拨下来了。
经费有了,开工修路却没有想象中顺利。修路涉及到部分农户的山林地,农户希望道路能绕道修建或者得到相应补偿。但在山区绕地修路,成本高,经费有限。何德蓉陷入了两难,她明白,土地对于当地群众而言是安身立命所在,是祖辈传下来的,难以割舍。但修路这事也耽误不得,这是惠及群众长远发展的大事。
“虽然只是近1公里的路,但也需要得到群众的支持,只要群众思想通,路就通。”何德蓉说。
为此她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开会商讨对策,邀请乡里的工作队一起,召开全屯群众大会,不厌其烦地走屯串户动员,挨家挨户倾听意见,向群众宣传政策,讲解修路利弊。
“刚开始,群众思想不通,还闹出一些矛盾纠纷,多次讨论后,我们决定把修建路线往山上挪一点,少占一些耕地,经过不断协调,最终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何德蓉说。
就这样,2019年下半年,上榄屯到下榄屯的道路建设项目顺利开工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劈山开石,一条长1公里,宽4.5米的砂石路建成了。“下一步我们还要考虑对新路进行硬化,让群众更加方便、安全的出行。” 何德蓉欣慰地说。
路通后,当地群众不仅出行方便了,而且脱贫致富的意愿和内生动力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群众充分利用周边的山地,种上旱藕和玉米,积极发展生产。两年来,在何德蓉以及村两委成员的带领下,村级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优化调整产业,村里发展了旱藕加工、种桑养蚕、蔬菜种植等多个产业,帮助群众实现了持续增收,2018年至今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了26.82万元。
琴让村在2018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第一书记何德蓉经过两年多驻村工作的磨练,也早已褪去当年刚出校园时的青涩,变得更加从容稳重。
“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就是巩固脱贫成果,关注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下一步,继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打造精品化的旱藕粉产业,完善基本建设和基本服务,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乡村风貌。” 对于未来,何德蓉充满了信心。
http://file.tax100.com/o/202008/20/391_1597854064832.jpg?width=1080&size=194961
http://file.tax100.com/o/202008/20/501_1597854064904.png?width=1080&size=115102
http://file.tax100.com/o/202008/20/852_1597854064978.png?width=47&size=2837
您点亮的每个“在看”,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90后“第一书记”为民修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