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策君 发表于 2020-8-8 10:55:10

减税降费微课堂之《溪发说税》第75期:商品销售收入该怎么算?(上)

本帖最后由 子宁 于 2020-8-10 17:51 编辑

http://file.tax100.com/o/202008/08/431_1596855309816.jpg?width=640&size=26740

刚开始写散文时我也曾备受“抄袭”之嫌疑!
听老师说:“天下文章一般抄,看你会抄不会抄。”难道“抄袭”也有高低之分?回答很肯定:“有!”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大诗人李白写的《鹦鹉洲》就是依据名不见经传的崔颢写的《黄鹤楼》而仿写的,而且仿写得特别好,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李白的《鹦鹉洲》这首诗成了历史上仿写的最好范本。
作为文科生的我牢牢谨记朱自清老先生的教诲:“学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行的,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三百首虽少却是自己的,十部虽多,看过就还给别人了。”年少时记性好,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能一一背诵,现在年纪大了些,记忆力已大不如前,偶尔还能脱口而出,也全仗小时候的背功,不得不感叹岁月不饶人。
学文学是种过程,没有结果可言。从小老师就谆谆教导我们要随身携带笔和小本子,名言警句、优美词语,或者是自己觉得喜欢的好词好句,尽量在第一时间摘抄下来,作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的依据。慢慢地我也养成了一种习惯,随身携带一支笔,看到哪,记到哪,胡乱涂鸦,不知不觉写秃了好多支笔,希望在写作时能恰到好处地运用。阅读摘录算不算一种另类的“抄袭”呢?

http://file.tax100.com/o/202008/08/999_1596855309891.jpg?width=640&size=33787

进入电脑网络时代,复制粘贴变得轻而易举,似乎成了网络时代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文章雷同、撞车数不胜数,不同文学修养层次的人都能复制粘贴出一大堆华丽的文章来,既不彰显自我个性,又没有任何的创新变化,成了网络时代文学的致命硬伤。一味的简单复制粘贴,而不加以咀嚼、吸收、消化,全盘依样画葫芦的复制无异于自取灭亡,即使心存侥幸蒙混过关,也经不起时间的打磨与推敲。
沈从文说:“把日子稍稍拉长一点,把心放静一点,三年五载地维持下去,到你能随意调用字典上的文字自由创作一切哀乐故事时,你的作品就美了,深了,而且文字也有热,有光了。”白先勇对林青霞说:“写你自己”。我想将自己心里想要说的话写出来也许就是所谓的写作吧?刚开始学写时,只懂得将自己所拥有的成语、优美词句一个劲地堆砌,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读之粗糙拙劣惨不忍睹。渐渐地学着摒弃华而不实的语言,写自己的心里话,哪怕发牢骚也无妨,就这样于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找着一点点写作时的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听蒙曼老师解读唐诗三百首时的开场白老是重复着这么一句,也许这就是高级模仿秀的最高境界吧?热爱阅读,熟读乃至成诵,就像学写字那样不停地临摹、摹仿。在此不妨自我解嘲调侃一下:奔知天命的我但愿能在余下的日子里,做些“无为”“无用”之功,于“抄袭”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慰有涯之生。
(作者:龙海税务 许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级模仿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