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了解:资源税法统一规定的减免税政策有哪些?
本帖最后由 子宁 于 2020-7-29 15:16 编辑扶贫 故事
逐梦于绿水青山间
七月的菇乡大地,山清水秀,生机勃勃。一场夏雨过后,竹口的乡间,农作物长势愈发喜人。在菜地里,一名皮肤黝黑、穿着朴素的男子正和大家一起忙碌着,他是庆元县税务局的一名干部,同时他也是村民们嘴里亲切的“老周书记”。他,就是周明桐。
http://file.tax100.com/o/202007/29/517_1595989548958.mp4
用脚步丈量民情
回忆起第一次前往驻村的情形,公路转土路、大巴倒步行,周明桐整整折腾了3个小时。虽有心理准备但村里的困苦景象还是深深触动了他:自然村落零散,泥路坑坑洼洼,村民屋内昏暗空荡,有些贫苦户家中的“家具”只有土砖砌成的床……要稳步有序推进扶贫工作,就一定要做到对贫困户情况了然于心,为此周明桐暗下决心。
“他们村里干部,那些好心人帮我到家里办这个事情。方便我们,真的谢谢他们。”竹上村村民李光明连连给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点赞。据了解,竹上村村民李光明的妻子因摔伤导致了脑梗塞,失去了行动能力。李光明在家日夜照顾妻子,花费了家庭的大半积蓄,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落千丈。由于行动不便,李光明的妻子一直没有办理残疾证,无法得到政策补助。周明桐得知情况后,联系了县人民医院、县残联等相关部门,上门为其办理了残疾证。
“我们走访的主要对象是村里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困难户等等,我们都要去进行全面的走访了解。”周明桐表示。像这样的走访,周明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走上一次,村里泥泞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和足迹。
“打通深山的路”
想致富,还是要先修路。大淤桥是出入三坑村的主要通道,该桥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已经不能满足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修桥资金要20多万,资金从何而来一直是困扰着三坑村党员群众心里的问题。周明桐得知情况后,专研起了帮扶政策,积极争取各方支持,通过村里集一点,税务局帮一点,政府出一点,仅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大桥的扩建,村里的土货外销有了新出路。
周明桐从税33年,为更好助力产业扶贫,他立足自身税收专长,从特色产业扶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等方面入手,大力支持和引导企业用活、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用暖心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同时对有意愿外出务工的村民进行全面排查和登记造册,联系镇上的工业园区企业,引导企业发挥社会责任,争取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周书记帮我联系到竹口工业园区上班,工资一个月有三四千,这三四千对于我们农村的人来说,解决了生活难题。”三坑村低收入农户李光华对此赞不绝口。
产业“造血”兴村
要想让村民长期富起来,就必须让村里发展产业,让村子有造血功能。今年,周明桐转任竹上村第一书记,竹上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大型产业遥不可及,周明桐便开始谋划小规模家庭养殖项目。让村里的农户饲养鸡、鸭等禽类,由村合作社负责保底销售,以此进行产业孵化。
周明桐介绍,“产业的发展是我们精准帮扶的核心内容,我们想通过产业的发展,来补齐我们村的短板。”
据统计,在周明桐的带领帮扶工作中,推动落实了3项扶贫项目,就业培训3批次100余人次,推荐就业30余人次,开展走访活动200多人次,发放走访物资200余份。
在驻村工作期间,周明桐结合税务工作,积极优化当地营商环境,通过小额信贷、税收优惠等手段,破解当地小微企业融资难、资金缺乏等困难;鼓励合作社、种植基地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由“小作坊”向“规模化”转变;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水利、道路建设方面积极投入,打通发展血脉。
“只要我们用心帮扶,用情帮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就一定能够‘驻’进群众的心窝,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周明桐说。
来源:丽水税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