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政策君 发表于 2020-7-14 11:26:49

北京市管公积金 北京住房公积金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政策解读

江苏人社局
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
苏人社函121号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2011年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安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2011年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安排

2011年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龙头,以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和加强职业培训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夯实工作基础,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重点目标是:依托技工院校、有条件的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运用职业培训补贴资金,全年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100万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6万人,其中紧缺型技师、高级技师1万人,首席技师100人;技工院校招生规模达7万人;全省劳动预备制培训5万人。
一、以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为契机,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按照统筹城乡、覆盖全体劳动者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36号),研究起草实施意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建立适应不同群体就业需要和满足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制度。一是实施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按照国发36号文件提出的“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的要求,积极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委托培训、集中培训等形式,强化新录用人员的岗前培训。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自办培训机构或与技工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促进职工岗位成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二是实施青年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培训工程。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青年就业及成才的需要,启动实施“青年技能就业技能成才培训”工程,重点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两后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加快培养后备技能人才。三是建立健全面向各类技能劳动者的多元评价体系。按照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狠抓质量、树立信誉的原则,大力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社会认可度。深入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认真总结近年来企业开展的将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现场考评、能力评价和业绩成果考核相结合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做法和成效,尽快在面上推开,使企业技术技能岗位职工普遍进行一次技能鉴定评价,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推动企业建立培训、评价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制度。四是建立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机制。各地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培训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资金补贴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工种和标准。指导各地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承担政府补贴性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定期公布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不断提高地区之间信息共享程度。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跟踪检查和综合分析,进一步细化对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评价,强化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五是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扶持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实施职业培训品牌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打造一批优质品牌民办职业培训品牌;推行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加强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监管,规范职业培训市场,推动民办职业培训健康发展。
二、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一是继续实施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对接国家高级技师培训项目的实施,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的准确性,科学制定发布高技能人才紧缺工种目录。充分发挥国家和省补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院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快培养一批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实施千名企业首席技师培养计划。从2011年起,大力推动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在全省特别是战略型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选拔树立一批行业、企业的技能领军人才,为企业及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端带动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整体提升,形成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先期培养100名企业首席技师。三是实施培训促进产业发展工程。对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加快开展适应产业变化的新职业技能项目培训。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把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技能人才放在优先培训的位置,整合现有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开发培训课程和教材,加大传统产业领域技能更新提升培训、新职业培训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培训力度,组织公共实训基地和相关机构有重点地开展适应产业发展的引领性培训和鉴定。力争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技能培训无缝对接。四是大力开展技能竞赛促岗位成才。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以赛推动培养模式的自我完善,以赛调动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以赛促进职工职业能力的提升,以赛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重点组织好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集训工作。同时,继续会同省总工会等部门举办十大职业(工种)职业技能竞赛,支持行业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推动企业岗位练兵活动的开展。依托各级团组织重点组织院校学生、青年职工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竞赛,调动广大青年学技能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走技能成才之路。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
重点推进技工教育内涵发展、高端发展,加快建立具有高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为我省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和保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实施意见,完善师资培养、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职称贯通等政策措施,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进一步发挥技工院校在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指导技工院校在开展学制教育的同时,积极承担各类职业培训,进一步扩大技能培训的范围和规模。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实训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紧密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对未继续升学的城乡“两后生”、退役士兵、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6—12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对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定向订单式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其再就业能力。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为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以技工院校教学改革为重点,推进教学管理、教研教改和教材建设。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一、工学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以“一体化”课程改革为先导,组织开发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及大纲,逐步推进教师、场地、设施、课程和教材“五个一体化”。改革学制,推行弹性学制、学分制,更好地适应劳动者对技工教育多样化需求。开展教学管理规范化评估检查,促进技工院校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深入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教学名师”活动,组织十大省级示范专业评审工作。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健全省、市和学校三级教研机构网络,组织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和评审。加大教材开发力度,规范教材的使用。四是提升技工院校办学能力。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基础建设,继续加大省重点技师学院、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高端引领作用,落实好“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落实省级配套资金。争取将更多的技工院校列入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健全完善技工院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技工院校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国家助学金资格申报和审批、助学金发放管理、免学费政策落实工作,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五是改善技工院校招生环境。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行技工院校与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宣传、统一招生编码。探索技工院校招生改革新思路,充分发挥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作用,深入乡镇村做好招生宣传,支持技工院校招生。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稳定毕业生就业率。加大对技工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的宣传展示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优化招生环境。
四、以项目工程为载体,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能力
以推进立法、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完善技术支持为重点,夯实职业能力建设各项工作基础。一是尽快推动《江苏省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出台,制定出台《江苏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与实施暂行办法》。二是继续抓好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依托技工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公共就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咨询、技能鉴定和推荐就业等服务。继续加强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启动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港口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专项公共实训基地;2011年,全省再建设10-13家省级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6家专项公共实训基地。三是实施“百千万”师资培训工程。通过出国研修、省内外培训进修、企业岗位实践等途径,培训20名专业带头人,200名“一体化”骨干教师,组织800名教师到企业岗位实践一个月,组织100名校长参加高级研修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广泛运用各政府网站、各类新闻媒体,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政策宣传,为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各地在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技能竞赛等方面好的做法、典型经验的交流与宣传,推动职业培训事业的新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人社局 苏人社函[2011]121号 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