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x100 税百

  • 在线人数 1260
  • Tax100会员 27957
查看: 26208|回复: 105

【连续播放】一生必看的100部经典电影,你看过其中几部?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2020-3-11 16: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生必看的100部经典电影,你看过其中几部?


      人的一生有诸多经历构成,人的关系也有亲情、友情、爱情等等组成, 每一个部分都成就了现在的「你」。如果把每个人的人生回放,也会犹如电影高潮迭起,有个人的荣辱,也有大时代背景的兴衰历史。

      很多时刻坐在黑暗里,沉浸于影片中,电影落幕的那一刻,总会生出“一部电影就犹如一段人生”的喟叹,沉浸剧情中的自己仿佛也随着电影里的人物走完了一生。

      那影片里不同的人生历程总会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不同启示,许多时刻某些好的坏的事情发生时,那些闪烁的电影片段也总会给人以勇气、希望、思索……

      感触颇深的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一百部电影,希望在日益喧嚣忙碌的生活里,它们可以带给你短短几个小时的独处,坐上时光机,遇见那个影片里的自己。

    封面.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楼主| 2020-3-12 13: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字体加粗

本帖最后由 同路 于 2020-3-13 14:46 编辑

所谓影史不灭经典大概就是指的《教父》这样的影片吧。IMDB TOP250中《教父》排名第一, 《教父II》排名第三 ...

所谓影史不灭经典大概就是指的《教父》这样的影片吧。IMDB TOP250中《教父》排名第一, 《教父II》排名第三 ...
-001-
教父
The Godfathertop (1972)
所谓影史不灭经典大概就是指的《教父》这样的影片吧。
IMDB TOP250中《教父》排名第一, 《教父II》排名第三。
1972、1974、1990年拍摄的教父、教父II、教父III 总片长近九小时



      虽然是分两天看完的,但是强度还是相当大,一部家族史、一个人的悲欢荣辱、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甚至整个世界的变迁都清晰的呈现。
      三部影片的衔接算是非常好的,不会有突兀感,当做一部影片来看也是可以的。
      教父系列有极强的宗教意味,善于运用节日气氛,对西西里民歌为代表的各种配乐都有出色的运用,它折射了美国国内政治、移民、种族、商业、对外政策等等乃至革命、娱乐等等话题的思考。
      人性本恶,这是我面朝世间的准则。
      这部电影,初看时会觉得,描写一位有志青年的堕落成黑手党头子的故事。但深入想,就会发现,其实写的是人在生存、融入环境与改变环境之间不断选择,从而完成自我的一个过程。再深入一下,写的是人的信仰对人的改变。
      另外,本片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教父》的音乐主要是由号称“意大利电影音乐教父”的尼诺•罗塔Nino Rota创作的,有很强的可听性。为了凸现本片的意大利特色,科波拉特意选择了尼诺罗塔作为《教父》音乐的创作人,而尼洛也不负众望,写作出个性鲜明又符合影片要求的美妙配乐,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影片配乐的另一位创作人卡曼•科波拉是导演科波拉的父亲,虽然弗朗西斯•科波拉有时有任人唯亲的缺点,但作为知名音乐家的父亲也确实发挥了他的长处,为我们带来一曲Connie's Wedding,也极为动人。
      Main Title (The Godfather Waltz)是本片出现的第一首乐曲,伴随着黑色字幕的展开,小号奏出一段伤感孤独的的苍凉旋律,然后以中音提琴重复渲染这段旋律,最后过渡到单簧管主奏的圆舞曲主旋律,结束。这首曲作为教父的主题曲,是两代教父克里昂父子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虽然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巨大成功,失去了很多常人该有的东西,包括亲情、爱情和友谊,但却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只能寂寞的终老一生,这旋律就像一个历尽世事的老人的临终回顾,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洞达感也让人心生感慨,极度感怀。这首曲并非专为《教父》电影所创作,最初是尼诺·罗塔1957年为电影Fortunella所写,也因为这个原因,在1973年的奥斯卡奖评选中,虽然本片的音乐获得提名,但却因其不够“原创”而未获奖,但是尼诺锲而不舍,在《教父2》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后继续使用,终于赢回了奥斯卡,也算是轶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楼主| 2020-3-12 14: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字体加粗

本帖最后由 同路 于 2020-3-13 10:12 编辑

肖申克的救赎.jpg
-002-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和德拉邦特(Frank Darabont)
缔造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受。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与信念、自由和友谊有关的影片。


      肖生克的救赎是拍摄于1994年9月,从那个时代来看,的确算是一部了不起的大师作品,拍摄技巧游刃有余,情节层层递进,紧凑连贯,张弛有度。从今天来看当时的这部作品,显得更加清晰和成熟,毕竟当时的,所谓前沿的电影技巧和情节设定在今天看来,已是家常便饭了。尽管这样,他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瑞德(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然而安迪(Andy)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所以安迪能够用二十年挖开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
      当安迪不顾一切地在监狱的喇叭里放《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怼,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这才明白安迪的用意。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费加罗的婚礼,也是要唤醒他们已丧失殆尽的自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布鲁克斯(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东西。可是布鲁克斯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假瑞德之口,斯蒂芬·金直指卑微。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瑞德和安迪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这种感觉很舒服。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楼主| 2020-3-12 15: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字体加粗

本帖最后由 同路 于 2020-3-18 16:34 编辑

黄金三镖客.jpg
-003-
《黄金三镖客》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Il (1967)
西部片宗师Sergio Leone近3小时的经典的巨作。
这部电影之所以经典,是由于他绝妙、富有逻辑而又不乏黑色幽默的剧情。
西部片的一贯风格,节奏慢而叙事详尽,看片时有一种看故事般的感觉。

      影片讽刺了南北双方为争夺一座毫无意义的桥而进行的惨烈的战争,却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描写了三个牛仔,或者土匪,抢夺宝藏的过程。虽然三人分别被称做好人、坏人和丑陋之人,但三人的目的却是完全相同的。好人虽然最后没有杀死丑陋之人,但他仍然获得胜利的伎俩也不登大雅之堂。坏人虽然滥杀无辜但还算诚实守信。而丑陋之人虽然见风使舵,却是出于被生活所迫的无奈。他的传教士哥哥或许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弟弟要做一个无恶不做的土匪,但是他自己却很清楚自己的扮演的角色的意义,或许和战争中一名无意识的只会服从命令的士兵一样,只不过他的指挥官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西部社会。或许好人只会生存在西部电影和小说中,他属于Sergio Leone,不属于这个和浪漫主义格格不入的社会。
      南北战争的历史题材被绝妙的融入电影之中。我十分尊敬那位为了一座毫无意义的桥而带着士兵英勇冲锋却毫无意义负伤又在炸桥的声音中满足的死去的北军将领。他明白只有炸桥才能真正让所有人从这场无意义的屠杀中解脱,却始终勇敢地捍卫着自己作为军人的荣誉。“我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无意义的死去。”Eastwood替导演说出了他对战争的认识。如果说那个死在Eastwood枪下的坏人是为了那一大笔财产而牺牲,那么这些死在战场上的无名氏们又是为了什么呢?在1966年那个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冷战年代,这种反战主义情节和对战争黑色幽默似的嘲讽足以堪称伟大。战争是无意义的,不管是灰色还是蓝色,不管是所谓正义还是所谓非正义。对政客来说,一场战争下来不过多了一片尸体;而对士兵来说,一场战争足以成为自己的全部。
      尽管西部片作为形式主义电影的一种,大多数的西部片并不注重叙事学上的创新。《黄金三镖客》仍然采取源自剧场的古典模式并遵循西部片的一般样范,由铺垫、冲突和解决冲突三个部分构成完整剧情。莱昂内甚至放弃了后来在《西部往事》中的倒叙,完全依照线性时序发展。但就局部而言,编剧却利用“向心模式”构成了一系列戏剧冲突。
      影片集中了西部片各种吸引观众的元素:悉心设计的枪战、河谷里逃亡与追逐的比拼,以及最后正义与邪恶的决斗,统统为先前铺垫的情节带来强烈的运动形式和节奏效果。刻意雕琢的形式和细腻的风格找到了完美的切合面,因而整部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了新的意味和表现空间,从而制造了一出结局能被预见而过程精彩纷呈的西部传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楼主| 2020-3-12 16: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字体加粗

本帖最后由 同路 于 2020-3-13 10:14 编辑

低俗小说.jpg
-004-
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 (1994)
由“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金表”、“邦妮的处境”
三个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
看似独立的小故事里面,却又有环环相扣的人和事。
      《低俗小说》是1994年的电影,真正的电影爱好者都知道,1994年是个神奇的电影年,好电影一口气数不过来。但是《低俗小说》竟然杀出重围,获得了第4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至今任然排在IMDB前几名。金棕榈代表专业审美,IMDB代表大众口味,充分说明了电影雅俗共赏的特点。
      《低俗小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但凡说自己喜欢看电影的人,《低俗小说》是不能没看过的。但凡看了的人,《低俗小说》也是不能不说好的。但是《低俗小说》到底好在哪里?
      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就真的是“低俗”,它颠覆了所有一本正经的传统电影,镜头关注着传统电影不会关注的细节,啰嗦、尴尬甚至有点恶心,就是不明白好在哪里,那时候什么金棕榈都是没有概念的东西,顶多知道个奥斯卡。
      但是很多场景都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被恶心到了。直到多年以后,电影看多了,经常发现某些镜头好像在《低俗小说》里出现过,然后会再找出来重看一遍,这种情况重复了无数次,电影竟然越看越好看。
      很多人都用一句“环状结构”或者“多角度”带过,然后大谈电影对白如何如何引人入胜。《低俗小说》究竟好在哪里?确实好在其“环状结构”和“多角度”上,但什么才是“环状结构”和“多角度”以及这两者到底妙处何在呢?
      所谓“环状结构”可能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影片中各个段落的不分首尾,互补结构,开头和结尾相连等等。这样的结构,在本部电影中,被导演用来暗示暴力故事的周而复始,不断出现。也就是说在现实中类似影片中的情节总在发生,永不停歇。
      所谓的“多角度”,除了是以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件外,更多的是展现不同环境和状态下,人的角色的改变。在这一点上,塔伦蒂诺的观点更像是电影界的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大师)。
      举几个例子:在“香艳故事”中作为男主角的文森,相对于米亚(乌玛·瑟曼)在故事中的形象是保护者,可以说是相当正面的角色。但是到了“拳击手的故事”中,文森变成了一个只露了一面就被射杀的无名之辈。如果割裂开来看这两个故事的话,文森的角色毫无疑问在两个故事中大相径庭。
      再比如:朱利斯(萨缪尔·杰克逊),在与文森一起射杀公寓中的人时,毫无疑问其形象是一个“杀手”,但是在影片的后面,邦尼和南瓜头抢劫餐馆时,很明显朱利斯的形象已经不再是“杀手”而是一种拯救者的形象。
      这样的“多角度”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在一起事件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有其自己参与到该事件中一系列原因和自身的状态,而处于不同时间和状态中的同一个人,其角色也是大相径庭的。
      影片的对白和表演固然也很精彩,但我个人认为,结构上的巧妙和深意,才是《低俗小说》的精彩之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楼主| 2020-3-12 16: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字体加粗

本帖最后由 同路 于 2020-3-18 16:33 编辑

辛德勒的名单.jpg

-005-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
一段如此深刻的历史,多么希望它早早结束,但如此一部经典的影片你却永远都不想它完结。
感动于良知,印象很深刻的永远是黑白画面中的那一抹红色。
在任何时代,不管有多么的黑暗,都会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着;
经典的影片也不会因为缺失色彩而让人觉得沉闷。
      对于这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哎,好生纠结。一如辛德勒先生的每一次抉择。又很庆幸自己是在这个时候才看的这部电影,倘若年少一些时,微薄的耐性一定无法让我对着黑白片花上3个多小时,一定会干出中途睡着、吃零食等挫事来分散注意力吧?
      一直以来对犹太民族都有着难以言说的感觉。他们的聪明勤奋以及在世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甚至连他们的面容都让人喜欢,尤其是女生,多半有着挺直的鼻梁,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里总是闪烁温柔而智慧的光芒。
      这样的一个民族,却一直经历着磨难。一直到现在,都不曾得到过真正的和平,战火蔓延,枪声不断,每一声枪响,都是一个无辜的犹太人的倒下,有强壮的男人,有清秀的女人,也有稚嫩的孩童。
      即使对影片中这段二战历史有不算太详实的记忆,但在看《辛德勒的名单》时,还是一阵阵的揪心。力求还原于真实的一帧帧影像,让我只觉影片持续时间过长,实际上对于那漫长屈辱的屠杀史而言,三个多小时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吧?
      即便如此,还是深深折服。辛德勒先生的拯救行为,犹太人的顽强、乐观、聪明等美好秉性,纳粹军官的残忍,历历在目,犹如乘坐时光机,回到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楼主| 2020-3-13 11: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字体加粗

本帖最后由 同路 于 2020-3-13 13:42 编辑

星球大战2.jpg

-006-
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
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
如果你愤怒,就陷入了原力的黑暗面。
星球大战之所以伟大,不止是技术的成功,背后的哲学思想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这是美国人心目中的经典,点燃了无数人的梦想
这还是几十年前最富想象力的电影,无数大导演无数人都为它创造出的世界而激动到难以自制吧

      1980年是好莱坞电影的分水岭,这个时间之后的美国电影变得越来越娱乐化。就在这一年,一部影响了无数美国青少年的电影上映,一举奠定了“星球大战”历史地位的《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看过漫威电影的观众应该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星战梗”,《美队3》里当蜘蛛侠更是直接借用了Luke Skywalker对付帝国AT-AT的方法来对付巨大化的蚁人。
      只是在回头看这部经典的时候,可能多数人的感觉是:不过如此。哪里经典了?主角真差劲,帝国士兵都是瞎子。
      可是,抛开年代评价电影是耍流氓,抛开电影类型评价电影也是耍流氓。
      1977年《星球大战》惊天地泣鬼神的根本原因,是电影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力。可以说,想象力是星战三部曲的灵魂,革命性的技术手段是躯壳。
      到了续集《帝国反击战》,人们已经熟悉了乔治·卢卡斯的异想世界,也知道了拍出宇宙星舰大战也是可能的事,如何再给观众惊喜成了主创需要考虑的问题。这种惊喜可以像《教父2》那样在叙事方式上下功夫,可以像后来《指环王2》那样搞更加宏大的场面,可以像《蝙蝠侠:黑暗骑士》一样深入深入人性的黑暗与光明。然而《帝国反击战》却是在角色的塑造和情感连结上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当你知道漫威老总凯文·费奇是星战迷的时候,也知道漫威电影宇宙为何也如此注重角色塑造了。
      如果把《帝国反击战》放在1980年的中国影院,效果大概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作为肥皂剧,被过多纠结逻辑不知道该可笑还是可悲。对于当时被震惊的美国人来说,《帝国反击战》的影响是巨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楼主| 2020-3-13 13: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字体加粗

飞越疯人院.jpg
-007-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人类的聪明莫过于,永远可以为自己找到合情合理的立足点,
可以在价值判断的杠杆上表演花巧的体操,而且绝少失误。
这部电影的口碑已经完全具备了社会学的研究价值。
因为看完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你十之八九是热泪盈眶的模范观众
      《飞越疯人院》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疯人院借喻美国式的社会形态,反体制意味浓烈。经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带来一层特殊的光泽。同时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揣度空间。
      异常丰富的隐喻性是读解《飞越疯人院》的关键。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疯人院在福柯的书中,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影片中透出的那些强烈的叛逆情绪与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联系。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的时代,一系列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以激烈的方式暴露出来。而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大幅度的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导演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他成功的诠释了原著精华,而在于他把一个反叛的主题用好莱坞式的经典语言来陈述出来,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结合完美。在摄影处理上,也有同样的埋下了不少伏笔。
      疯人院显然是个隐喻。这隐喻在当时看来便似乎太浅显,何况今天已经有不少人看过了《肖申克的救赎》和《楚门的世界》。 麦克墨菲显然是个混混,而且有点小聪明,靠着装疯卖傻躲避了牢狱之灾——虽然代价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护士长拉契特显然是个好人,道德上完美无缺,是个完美的制度与即成世界的捍卫者。影片最后小混混墨菲成了英雄,而“该院最好的护士”拉契特却是个地道的恶魔。这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中写道:“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人总是好的比坏的多,实际问题并不在这里。但人的无知程度却有高低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美德和邪恶的分野,而最无可救药的邪恶是这样的一种愚昧无知:自认为什么都知道,于是乎就认为有权杀人。”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楼主| 2020-3-13 14: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字体加粗

本帖最后由 同路 于 2020-3-18 16:32 编辑

卡萨布兰卡.jpg

-008-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1942)
电影,讲故事;
故事,关于人;
战争,最终成为了背景。
《卡萨布兰卡》是一枚珍珠,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穿透时空,七十多年后,在地球某个角落的平凡的人,
观影之后,仍旧被深深打动。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又译作《北非谍影》,是一部1942年的美国黑色电影。电影背景设置在二战中受维琪法国控制的摩洛哥城市卡萨布兰卡(现名“达尔贝达”)。该片被认为不只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爱情电影,实际上更是一部宣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电影。影片于1942年11月26日在纽约公映,巧合的是,那一天盟军进入北非并占领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之所以会成为不朽之作与作品本身的关系不大。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编剧每天都会将更新的剧本交给演员,而这些演员将会在电影杀青之日,对整部片子的制作过程大肆嘲讽。没有人知道影片会如何作结,而且机会所有的人都认为该片将会是一部烂片。当时美国刚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局面依然扑朔迷离。好莱坞拍摄大量的战争片。在这些影片中,大部分都充斥着万炮齐轰、炸弹横飞和地雷爆炸这类火爆场面。观众们沉醉在盟军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中,为此而大声欢呼。尽管《卡萨布兰卡》的故事背景也与战争相关,这部片子却缺乏让观众喜欢的这类炮火漫天的场面。然而经过不断的修改,它变成了一个非凡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如何陷入伦理困境以及他如何同自己的道德观进行抗争。
      作为上层建筑一种表现形式,电影与政治挂勾无可厚非。《卡萨布兰卡》的成功之处在于政治与艺术的双重成功,在实现政治目的的同时,没有忘记艺术的内涵及其要求。在政治上,起到了凝聚民心、提高士气的作用。
      酒吧里群众高歌“马赛曲”与德国军官高唱纳粹歌曲抗衡的一幕荡气回肠:瑞克与维克多交谈中,德国少校指挥手下唱起了法西斯的歌曲。瑞克默许了山姆弹奏马赛曲,在维克多的指挥下,马赛曲的歌声越来越高最终淹没了法西斯的歌声,青年人情绪激扬,老年人抖擞精神,还有那流泪的妓女,共同“描绘”出一幅团结、正义、爱国的画面。面对如此情景,屏幕前的我也倍觉振奋。影片的最后,瑞克重新回到反法西斯的阵营,德国少校魂归西天,暗示着法西斯战争的必然失败,无疑会引起无数反法西斯战士、群众的共鸣。在艺术上,影片将小人物的情感世界与大时代的历史事件相结合,洞视人类心灵深处,揭示真爱的可贵与伟大,塑造了一段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成为一部代代影迷必看的经典影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4

帖子

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7
 楼主| 2020-3-13 15: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试字体加粗

本帖最后由 同路 于 2020-3-13 17:14 编辑

魔戒3-王者归来.jpg

-009-
《魔戒3:王者归来》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
本片是“指环王三部曲”的终结篇。
根据英国作家J.R.R.托尔金(J.R.R. Tolkien)
同名魔幻巨著《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改编,
并荣获2004年第76届奥斯卡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
最佳化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效、最佳配乐和最佳歌曲等11项大奖。
      国王归来,美人在怀。
      《指环王》三部曲最终在一曲《Into The West》声中,以近乎完美的姿势谢幕。
  让那些制作人员欢呼吧!这确是一次电影特技的胜利。恢宏的史诗气度、壮阔的战争画面、诡异的魔幻场景,正是因为电脑特技的运用才得以如此震撼人心。尽管仍有人指出一些不足和遗憾,但那只是满足后的几声叹息。然而我们也有过观看《骇客帝国3》时昏昏欲睡的经历,明白在如今电影特技并非决定一部电影票房的唯一因素,有时它能建造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却无力支撑我们沉重的眼皮。电影基本元素——人物和故事,在特技光环日渐消退后,再次突显在影迷的视线之中。
  作为一篇神话风格的故事,《指环王》继承了上古神话朴素的思想主题和叙事结构:英雄打败恶魔,正义战胜邪恶。但原著作者托尔金并没有止步于塑造单一的人物形象和表现单纯的神话主题;编剧导演也严格遵循原著主旨,以一个略显冗长却不同凡响的结尾,赋予了这部史诗巨片更浓厚的文学气息。
  当阿拉贡怀抱亚雯,接受子民的欢呼和膜拜时,许多人都会以为镜头将会拉出一个更辽阔的场景——一片原野,一片天空,然后以某种心满意足的方式推出字幕。此时我们几乎忘记了故事的第一主角,一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英雄,哈比人弗罗多。是他历经种种劫难,抗拒魔戒的诱惑和折磨,最终将它毁灭在末日火山的熔浆里。所幸导演并没有将他忘记。随后十几分钟里影片讲述了他回到故乡后的生活。用十几分钟来拍摄哈比屯恬静优美的风光,描述山姆结婚后快乐的情形,刻画弗罗多略带忧伤的样子,这对好莱坞大片来说极端奢侈。正是在宁静优美的故乡,面对着山姆幸福的胖脸,弗罗多告诉我们,魔戒在他心里留下的伤口永远也无法愈合了。他再也无法如从前一样生活在哈比屯。
  无法归来,才是英雄宿命的结局。如此想来,作者在故事最后通过人物之口告诉我们“有些伤口永远无法愈合”,使这个史诗故事具有了一种悲剧之美。


点评

一生必看的100部经典电影,发完剩余的电影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5-19 16: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448号 ( 京ICP备19053597号-1,电话18600416813,邮箱liwei03@51shebao.com ) 了解Tax100创始人胡万军 优化与建议 隐私政策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