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税务师,让我“跑”在路上更有劲儿
来源:中国税务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RIw9P9wlFnxq4CJHLnI5Q
编者按 2021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税务青年干部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鼓励青年报考税务师、注册会计师、法律职业资格等考试。《中国税务报社青年干部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也把鼓励青年干部报考“三师”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近年来,以李雨柔为代表的多位报社青年以学促干,学用结合,积极考取“三师”资格,在社内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本期分享李雨柔参加税务师考试的心路历程。
个人简介 李雨柔 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中国税务报社工作。现为中国税务报社内参工作小组副组长、记者部(编采五部)编辑记者,主要从事《中国税务报·纳税服务专刊》和《税务内参》的采编工作,多篇作品荣获中国产经新闻奖,参与采写的多篇内参获得总局领导肯定性批示。2020年考取税务师职业资格,目前正在备战注册会计师考试。
对于学习财税专业的学生来说,“记者”似乎不会成为大多数人职业规划中的选项。起初的我,也是这样。不过,在中国税务报社实习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原来税收专业知识能与新闻“跨界合作”,碰撞出火花。因此,毕业后我选择成为一名税务记者。在日常的采编工作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学好税收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尤其值得分享的奇妙感觉是:备考税务师的过程中,我“跑”在新闻现场的路上更有底气也更有劲儿了。
这几年,为了参加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我的书单被《税法》《涉税服务实务》《涉税服务相关法律》《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等专业教辅书占据了大半。最初看这些专业教辅书,我总是带着应付考试的心思,越看这些书越“不顺眼”。尤其是会计、财务成本管理这些原理复杂、实操性强的科目,书中常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性表述。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心生疑问:明明每个字都认识,怎么组成一句话就读不懂了呢?
越读不懂就越不想读,越不想读就越读不懂。但知识总是要学的,考试也会如期到来,我不得不“强迫”自己看这些书,甚至死记硬背,想着如果都能背下来,就能通过考试了。可现实是,考试题目千变万化,不能灵活运用原理,一味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这使我对考试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开始质疑,都已经做记者了,还有必要参加这些专业考试吗?
为了让自己跳出“读不懂与不想读”的恶性循环,我试着换一个心态、换一个方法来学习。既然读不懂原理性文字,那就配合着案例看;既然不理解原理的深意,那就配合着课程学。渐渐地,我理解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原理,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其他综合收益”不能重分类进损益,有的能重分类进损益;明白了为什么有的“长期股权投资”要用成本法核算,有的却要用权益法核算;也明白了独立投资项目的资本预算中,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和回收期法的区别和联系……面对那些在我眼中曾如“天书”一般的题目,解答思路越来越清晰明了,我慢慢感受到读专业教辅书的乐趣,也对未来的考试充满信心。
更让我欣喜的,是学懂弄通税收专业知识对工作的帮助。作为《中国税务报·纳税服务专刊》的编辑记者,需要经常编辑、采写税收实务类文章、税务内参。即使我是财税专业的研究生,但由于实务工作经验不足,对于一些复杂的、实操性强的涉税问题,或是综合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等多学科的问题,也时常搞不懂,要反复向作者或采访对象请教。随着不断学习,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在编辑专业性强的实务文章时,我能读懂文中的专业表述,对作者观点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有了自己的判断,采写专业稿件时,就一些复杂的问题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也更加顺畅。这更加坚定了我以考促学,以学促干,学懂、学透税收专业知识的想法。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还是有差异的。因此,除了备考必须的专业辅导书外,空余时我还会阅读由实操经验丰富的专家撰写的专业书籍,比如我最近就正在读《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税务处理案例解析》,收获很大。
专业知识常学常新。即使以后通过了这些考试,我还是会时不时翻阅各类专业书籍,不放松对税收专业知识的学习。两年多的记者工作,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税收专业知识是一名税务记者至关重要的“背景板”——因为税收专业的厚度,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新闻视野的宽度和新闻采编的敏感度。今后,我会更加珍惜报社提供的学习和成长平台,注重税收和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小伙伴们一路携手向未来! |